0413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第1/2頁)
章節報錯
其實這個問題問出來也是多此一舉。
古話說的好,“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中國歷史上那麼多割據一方的豪強,哪個不想著統一華夏,這是人的野心,也是人的天性,無可避免。
不過也幸好有了這種刻在骨子裡的天性和野心,才會有那麼多傑出的仁人志士,總是付出自己不懈的努力,就只想要建造一個大一統的大帝國,也就是在這種過程當中,凝結成了中華民族的主體意識。
這樣的想法無可厚非,顧樂安要是當場承認,蕭文明也認他是個心口合一的好漢,然而這時的顧樂安,卻選擇做一個口是心非的小人。
“爵爺這樣講,可就小看顧某了,稱孤道寡、坐南面北,也並非我的夙願,我只想造就一個清平世界,還百姓安居樂業。所以事成之後,自當擁以明主,顧某情願退隱山林,終日讀書耕田為樂……”
讀書耕田以為樂?放你孃的狗臭屁!
救民於倒懸之人的就不想做皇帝了?
朱元璋的功勞總算夠大了吧,將百姓從蒙古人幾十年鐵蹄的壓迫當中解救出來,堪稱是再造華夏第一功,可仍舊是當仁不讓的當上了皇帝,更是不斷的加強皇帝的權威,成為那時——又或者是歷史上——掌握權力最多、最大、也最緊的一個皇帝。
人家就表裡如一。
真心想要功成名就之後,退隱山林的人倒也不是沒有,初漢三傑之一的張良就做到了,可是歷史上又有幾個張良呢?
能夠全身而退,除了張良本人之外,諸葛亮做不到、范仲淹做不到、李密做不到,其他人更是連邊兒都別想摸。
就憑你顧樂安能跟真實歷史上這幾位仁人志士相比嗎?把他們的名字提出來就是在罵你!
“顧百戶這麼說,我怎麼就不信呢?”蕭文明對於顧樂安的表演絲毫沒有動心,“這事不是嘴裡說說就完了的小事,說過了也就算了,聽過了就當沒聽見,你們還是下山去吧!”
顧樂安也曾經分析過蕭文明的所作所為,看得出他也是個心懷意志的,原本過來還以為自己這樣真誠的上門提出造反之事,蕭文明就算沒法當場答應下來,至少應該有所動搖,說上一句“容我三思”之類的話。
就算不動搖,哪怕蕭文明表示堅決反對,甚至說要告發自己,這種態度也是可以接收的——至少說明自己想要造反,對於大齊朝廷而言,的確是一件要緊的事,需要蕭文明這樣身份的人作出反應。
可沒料到,實際換來的卻只是蕭文明的嘲諷而已,彷彿顧樂安下定決心咬碎鋼牙做出來的決定,而都只是一個笑話。
而他自己也成了一個小丑。
戲已經開場了,角色也都已經亮相了,顧樂安都開場唱出了第一句戲文了,卻沒想到另一邊的蕭文明根本就不搭戲,硬生生把一出大戲唱成了冷場……
這叫顧樂安這個角兒怎麼收場?
要是這時候有觀眾
,都該喝倒彩了!
這時救場的角兒到來了。
只聽李全說道:“這位大人倒是有些眼光和魄力,如今這個朝廷也的確到了應當整頓收拾、另起爐灶的時候了!”
李全之話,正合顧樂安的心意,只是他一開始都認為,李全連同他身邊的陸大石只不過就是蕭文明的跟班隨從而已,根本就沒有單獨發表意見的權利。
因此聽了李全冷不丁說了這句話——這句與蕭文明意見相左的話——讓他感到一驚:“哦?不知這位應當如何稱呼?”
李全站起身子,在閃動的篝火照射之中,他的身軀背後拉出長長的一道黑影,就彷彿一座生鐵澆築的佛塔:“在下李全,乃是黑旗軍麾下頭領。”
他雖然贊同顧樂安的意見,但對於這個朝廷命官還是懷著一絲戒心,說話不卑不亢,身體昂首挺胸。
別看李全在蕭文明面前好幾次都被打得沒有還手之力,但他手中這隻鐵槍,無論在長江南北都頗有名氣,顧樂安也是頗有幾分耳聞,因此他並不算言不由衷的說道:“喲,原來這位就是李鐵槍啊!久仰!久仰!”
一個顧樂安就已經有夠麻煩的了。
這傢伙交遊甚廣,已知他和康親王多有交情,要是再和黑旗軍的李全勾連起來,那事情就會變得愈發複雜了。
於是蕭文明趕緊站起身來,擋在顧樂安和李全之間:“別久仰不久仰的了,顧百戶便是襲擊你們黑旗軍的苦主,李鐵槍也是你剛剛對付過的對手,別裝的好像是多年不見的老朋友似的!”
可不是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