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都要——綢緞、麻布、皮革、茶葉、鐵器……全都要。”

好傢伙,這個富山吉秀就跟鬼子進村一樣,還有他不要的東西嗎?

錯了,富山吉秀不就是個鬼子嗎?也難怪他這副德行了。

可是別的還好說,倭國不是盛產刀劍嗎?怎麼連中原的鐵器都要?

奇怪了。

於是蕭文明問道:“不對。你們不是以倭刀為豪嗎?怎麼還想著從我們這裡進口鐵器,安的什麼心?“

“蕭大人這就有所不知了,我國的刀劍確實精良,卻同進口鐵器不是一碼事……”

原來事情是這樣的。

倭刀的質量的確著稱於世,但是在倭國這也是一件十分難得和昂貴的商品。

鍛刀的時候不僅需要花費巨大的時間,並且還需要熟練的工匠,培養工匠的時間更長。

而武士花大價錢購買了倭刀以後,還要每隔幾天都要進行復雜的保養。

以上尚且不論,最關鍵的是倭刀鑄造所用到的材料——玉鋼——的產量非常低,根本就無法讓倭刀做到批次生產。

按照富山吉秀的說法,能夠生產玉鋼的,也就是倭國東北的那幾個小村子,一年的產量就那麼幾百斤不到一千斤,倭國各路諸侯競價購買,分到每家勢力名下的,也就這麼幾十斤,能夠打造的倭刀不超過十口。

這樣金貴的東西,只能配備給少量精銳武士,根本就不可能,讓大批普通士兵裝備。而要裝備普通士兵,就只能用那些批次生產的普通兵器。

而倭國本身鐵礦的儲量並不高,質量也並一般,因此才不得不從大齊朝進口鐵器,拿到倭國之後再重新鑄造。

在實際的歷史當中。

日本國就十分看重向中原王朝進口鐵器,其中的原因,中原王朝不會不明白。為免養虎遺患,中原王朝是向來禁止向包括日本在內的周邊國家出口刀槍等兵器的。

而狡詐的日本人,這時就耍一個心眼,轉而進口其他鐵器,就比如說用鐵量很大的鐵鍋,將其運回日本之後,重新融化冶煉,再打造成兵器。

中國人在鬥心眼的時候,日本人還在樹上摘桃呢!

就日本人這點小心眼子,怎麼可能瞞得過中原王朝的那些官僚呢?他們無時無刻不在經歷著朝堂上你死我活的爭鬥,人精見多了,還看不穿日本人這點小花招?

於是乎,對於日本出口的限令清單一再加強,到最後,出口給日本的鐵鍋數量、尺寸、重量,都會有明確的限制,總算把這條漏洞也堵住了。

跟我鬥心眼,你小子還嫩點!

對倭寇這樣防備,自然是出於防微杜漸的考慮,但是未免也有些人太過於杞人憂天了。

其實只要中原自己保持安定、團結和不斷進步,那就憑倭寇這幾個人、幾塊地,能掀起什麼風浪?

在交易的時候,蕭文明多加小心一點就可是了。

所以說,無論是做生意也好,還是與人交往也好,並不要執著於別人能從你這裡拿到多少好處,而是要關心自己能在這個過程當中取得多少進步。

所謂內因大於外因,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而倭寇這邊,能給蕭文明的幫助其實並不多,無非就是那種用來鑄造倭刀的材料玉鋼。

這樣東西,蕭文明一定要多搞些在手裡。

倒不只是為了用這幾塊鋼鐵造幾件兵器,而是要想辦法搞清楚其中的原理,進而繼續提高質量和產量。

特別是產量。

蕭文明的科技樹可並不只是想停留在冷兵器時代而已,那是要向造槍、造炮發展的。

而用現在的這些鋼材製造東西,蕭文明真是一點信心都沒有。

塞上火藥、插上引信、拿火一點,弄不好子彈沒打出去,槍炮自己就先炸了膛——敵人沒打死一個,反倒把自己人炸傷了一大片。

所以說材料問題,是蕭文明要著重克服的。

因此蕭文明便對富山吉秀道:“你口氣倒不小啊!一開口就要這麼多東西,你吃的進去嗎?有那樣好的胃口嗎?東西我可以給你,你用什麼來買?我給你指條明路,你就用造倭刀的玉鋼來換。我可以給你高價,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