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決,並且在新材料的研發上,也邁出向前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然而佩刀只是貼身的兵器而已,並不是戰鬥力的全部。

為了剋制倭寇的手裡倭刀,蕭文明根據記憶中戚繼光的兵法,還要為麾下子弟兵配置長矛、盾牌等其他兵器。

長矛、盾牌這種兵器,對質量的要求就沒有那麼嚴格了。

長矛那就是用最好的木材削成長棍,再在上面套一個鋼製的矛頭,也就齊活了。

長杆,蕭文明從附近挑選了最好的棗木來製作;矛頭,則讓馬青去打造。

工藝並不十分複雜,工時也花不了多少,只用了小半個月的時間,三百支長矛就打造而成,並配備軍隊了。

至於盾牌那就沒那麼容易了。

盾牌這東西形狀可方可圓、尺寸可大可小,材料也是形態各異。

歷史上最有名的盾牌,那就非羅馬的方形金屬盾莫屬了。羅馬軍隊的盾牌,每一面都能夠護住戰士的全身,並且還能組成嚴密的魚鱗陣,用來防禦箭矢的攻擊。

這樣的盾牌當然好,但也有兩個明顯的缺點。

第一是製作起來非常困難,蕭文明現在掌握的生產力,連製造刀劍、長矛都摳摳縮縮的,想要一下子籌集那麼多材料、那麼多人力來打造盾牌,還是有些困難的。

另一個問題,就是方形巨盾的重量太大,運輸起來十分困難,最好是用馬車統一運輸,等作戰的時候再配備到每個士兵手上。而現在蕭文明一匹馬都沒有,行動的時候自己都是靠兩條腿走路,拿什麼來運輸直接盾牌呢?

於是蕭文明忽然想起自己看過、寫過的《三國演義》裡面提及的蠻族用的盾牌:藤牌。

藤牌,就是用多年生的老藤,反覆在油裡浸泡並且曬乾之後編織而成的盾牌。這樣的盾牌十分輕便、又很堅固,並且具有一定彈性和韌性,或許對於弓箭長矛之類尖利武器的防禦力不夠強,並且還怕火,但對於刀劍砍殺這樣的攻擊而言,卻有先天的優勢。

正好可以剋制倭寇的長刀。

然而就算是這樣,每一個士兵在行軍作戰的時候,要同時戴著佩刀、長矛、盾牌等裝備,分量也著實不輕了,對於體力的要求頗高。

不過蕭文明麾下這些子弟兵,都是十六七歲龍精虎猛的年紀,蕭文明又是好吃好喝的待著,體力方面自然是不成問題。

而配齊了武器之後,蕭文明便在互相配合方開展了強化訓練,並不要求他們掌握多少複雜的殺敵技巧,但至少要做到用長矛拉開距離、用盾牌護住身體、再用短刀貼身廝殺。

按蕭文明的設想,這樣一番訓練下來,就會初見成效——雖然不能說能夠對倭寇有碾壓一般的優勢,但至少不會像在金陵城下那一樣,被二十幾個不要命的倭寇,殺得沒有還手之力……

除此之外,蕭文明還要解決馬匹的問題。

這可就是一個難題了,別說蕭文明這裡缺馬了,整個大齊朝廷都缺馬!

原本大齊朝建國百年以來,國力不斷衰退,對漠北的控制已經趨近於無,也就失去了可以規模養馬的天然的馬場。

為了獲得馬匹,朝廷推行“馬政”,在北方燕趙地區小規模地圈養馬匹。這些圈養出來的馬匹質量都不高,並且飼養效率低下,同北方戎羌遊牧出來的那些戰馬相比,不但成本更高,在馬的速度和耐力上更是完全沒法相提並論。

屬於是一項出力不討好的業務。

偏偏就這些劣馬,還是大齊軍隊的寶貝,往往死了一匹,想要再補充就不知要等到什麼時候去了。

因此大元帥戴鸞翔,在年前的戰爭初期,打從一開始指揮作戰的時候,就完全就不考慮能在野外機動戰鬥中擊潰戎羌,而是選擇了以步兵為主力,穩紮穩打、步步推進的策略。

然而即便是這樣,在野驢嶺一場慘敗之後,燕趙養馬之地也在戎羌的威脅之下,馬匹的出圈量隨之大大降低。

而大齊朝廷又面臨著重建機動力量的要務,也同樣受制於馬匹的短缺。

可是馬匹這東西,在冷兵器時代,就相當於坦克裝甲車,對軍隊的機動力、衝擊力、戰鬥力有著巨大的作用。

無論對大齊朝廷而言,還是對蕭文明而言,大量高質量的戰馬,都是萬萬缺不得的。

就算暫時不發展專業騎兵力量,但是隊伍裡保有幾匹軍馬,也是有極大的好處的。因為只要有了馬,就有了馬車,就能在行軍過程中大大節省兵力。

總不見得讓麾下將士全副武裝的情況下,還抬著、扛著、推著幾百斤重的物資長途跋涉、奔赴戰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