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這仗也不用打了,趕了上百里路,將士們累也都累死了,哪還有力氣同對手拼命?

因此對於蕭文明而言,馬匹的問題一時半會兒那是解決不了的,只有慢慢想辦法,也要看機緣巧合。

軍事方面,蕭文明一回來就做了一系列的安排,也漸漸開始有了些成效。但經濟這邊,蕭文明卻又遇到了麻煩。

他漸漸發現,發行的《水滸傳》這部小說的收入,雖然沒有比之前那本《三國演義》降低,可是也增長不上去。

畢竟這大齊朝認識字的人不多,市場也就大不到哪裡去,又不能改編成電影、電視劇,一本書發出去以後大家買了也就買了,很難再有持續性的消費。

並且寫書只需要一個腦子和一支筆而已,並沒有多大的門檻。蕭文明雖然現在還沒有面臨什麼競爭,但大概不多久之後大家看著寫小說能夠賺錢也都趨之若鶩了。

所以現在雖然發書的收入還在,但蕭文明也要做些未雨綢繆的打算。

然而蕭文明對大齊朝整個經濟制度和經濟環境還不夠了解,為了尋找新的賺錢的法門,他還是選擇去詢問足智多謀的溫伯明。

溫伯明的草堂就在臨海縣外,因幾間草屋前頭有一棵松樹——具體來說是半棵松樹——另外半棵被雷劈死了,所以他便自號為“半松先生”。

這位半松先生雖然桀驁不羈,但對蕭文明還是惺惺相惜的,聽了他的話,先謙虛了兩句:“哎呀,蕭兄啊,你還不知道我嗎?我是最不事生產的一個人了,我哪有什麼賺錢的法門?我要是能賺錢,還至於為了幾千兩的贖身銀子發愁嗎?”

然而謙虛歸謙虛,溫伯明還是給蕭文明想了兩條門路出來。

別說,溫伯明想的這兩條路子,倒還真是一本萬利的買賣。

一條是放高利貸。

蕭文明現在手裡不是有幾個閒錢嗎?那就借貸出去,把利息定得高高的,一個月一成的利息,那放出去多少錢,不到一年就能回了本。並且蕭文明手裡,那可是有三百屯田兵的,比尋常那些討債的地痞流氓不知強到哪裡去了,根本就不怕別人不還錢。

但問題是,放高利貸這種生意那可是損陰德的,別人還不出錢了就上門去逼債,逼不出那就扒房子、搶東西。搶的東西不夠還賬的,那就搶人——男的賣作奴隸、女的賣作妓 女——反正不怕你出不出錢來!

這就叫“不怕欠債的精窮,就怕討債的英雄”……

但問題是,這種斷子絕孫的事情,王霸才做得出手,是不符合符想要有一番大作為的蕭文明的畫風的。

要是欠債的是不法奸商,蕭文明自然同他沒什麼好客氣的;可要真是缺錢的窮人,蕭文明還真是下不去這個手……

第二條門路,則是販私鹽。

高利貸賺錢已經算是夠多的了,販私鹽那個更是一本萬利。

臨海屯離大海邊不遠,海水是現成的、海邊的灘塗是現成的、火辣辣的太陽也是現成的。只要把海水裡的水曬乾了,把鹽曬出來、賣出去,那就能賺錢!一斤鹽,繞過了朝廷、繞過了官府,直接賣給老百姓,差不多就可以換一兩銀子,可以讓蕭文明一下子賺個盆滿缽滿。

並且是人就要吃鹽,吃鹽就要買鹽,純粹是一筆可持續發展的生意。

而事實上,在現實的歷史當中,也有不少地方割據勢力,原本就是從販私鹽開始的,比如黃巢、比如張士誠、比如程咬金……

也因此,對於私鹽的打擊,歷朝歷代從來都是十分嚴格,大齊朝自然也並不例外。

面對私鹽販子,尤其是那些組織嚴密的、販賣量大的,朝廷要麼不抓,抓住了就是當頭一刀,絕不跟你多廢話,可以說風險大到了極點。

並且說起來可笑,蕭文明作為屯田所的千戶——雖然暫時還是候補的——他的一大職責,就是抓私鹽販子……

看來,這兩條賺錢的好法子都被堵住了。

這就映襯了後世某位法律老師的明言:賺錢的辦法,都在《刑法》裡頭寫著呢!

想要做一本萬利的生意,哪有那麼容易?

所以說,現在的蕭文明只能先夾起尾巴做人,老老實實把田種好,履行自己一個屯田所千戶的職責,免得別人告自己一狀,說自己連田都種不好,還怎麼在將來繼承千戶的官職呢?

但是蕭文明雖然老實了,卻沒有完全老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