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聽這話,呂道權一個勁地討饒求情:“王爺三思……王爺三思啊!我……我……我這……”

聽這傢伙還在“咿咿呀呀”說個沒完,另一邊年輕氣盛的康親王已然是沉不住氣了。

他大喊一聲:“老親王,同這昏頭官多掰扯什麼?眼下情勢緊急,老親王是老軍務了,兵貴神速的道理連我也知道,不如就由你我二人,選出王府護衛,先出城平叛!”

其實這兩位棋王雖然初來金陵,但耳目可需要比這位當了兩年金陵節度使的呂道權要靈通的多。

他們早就從城外佈設的耳目那裡得到了一絲半縷的訊息,大概的訊息說是賊人雖然勢大,但人數並不很多,並且已經同城外等候考核的數千屯田所的兵丁交上了火,眼下情勢正處在相持的局面下,雙方誰也贏不得誰。

得到訊息康親王一想:喲,那倒是個好機會,要是能趁著這個機會一舉殺入戰局,解除僵局,那這平叛的首功不就是非自己莫屬嗎?

因此,他才會這麼信心滿滿、這樣迫不及待地拍著胸脯,想要出動自家的王府護衛。

王府護衛的戰鬥力可不一般。

名義上,他們都不過是替親王看家護院的,但平日裡接受的都是要比御林軍還要嚴格的軍事訓練,只不過為了防止王爺叛亂,每家每戶所保有的護衛都有定製,少的不過三五十人,多的也不會超過兩百人。

這樣,親王才不足以用以影響朝局,也斷了他們的非分之心。

而康親王這邊,一直有心思想檢驗一下自己王府護衛的戰鬥力,現在一個莫大的好機會來臨了,他當然是想要抓住的——趁此機會上一上陣、沾一沾血,無疑是最好的訓練和檢驗。

要是其他屬下的武將膽敢違抗軍令、私自出城的話,那估計節度使呂道權會當場砍了他。

可現在這麼做的卻是兩位親王,他們基於義憤並且是要為國效力,恐怕這事報到皇帝那邊,皇帝都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或許還會勉勵兩句。

別看節度使身為一方最高軍事長官,說出去那都是開牙建府、起居八座的,可在親王眼裡,那就是個……

那就什麼都不是!

因此康親王想要出兵,呂道權不但無法阻攔,反而還要配合著一同出兵,否則萬一一個不小心,康親王死在了金陵城下,那他自己也是要負起極大的責任的!

頂級的朝廷皇親國戚,死在自己的眼皮底下,無論如何也說不過去啊!

不過幸好現在太陽已經升起來了,天也已經亮了,危險性自然也少了許多,一起出城去看看,希望賊人已經走了,或者原本就剩不下幾個,也不求平叛擒賊的功勞,但求康親王安然出去、安然回來,呂道權也就心滿意足了。

至於毅親王,他見小了自己兩輩的康親王都出徵了,作為也曾上陣殺敵的一位曾經的帶兵親王,他也是躍躍欲試,便也帶著自己手下的王府護衛跟著出了門。

老夫聊發少年狂嘛!

於是乎,經過這樣一番波折,金陵城門終於在關閉了整整一夜之後,再度豁然洞開,城中七八千人馬蜂擁而出,在查明瞭城外臨時軍營便是主戰場之後,便迅速向蕭文明這邊靠攏過來。

這時的康親王年輕氣盛、意氣風發,騎著高頭大馬一馬當先,率領著自己麾下三百王府護衛,衝在最前頭。

毅親王雖然年紀大了,但也是寶刀不老,一來是為了掩護康熙王的安全,二來自己也想探探敵軍的虛實,便緊緊跟在康親王的身後。

至於節度使呂道權率領的金陵守軍,則被遠遠的拖在了後面。

他們倒不是不想趕過去,只不過金陵守軍的訓練程度十分有限——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不但組織略顯混亂,就連腳下也沒怎麼力氣,出城走了小半里地,不少人便已體力不支,漸漸掉了隊,形成了一個十分鬆散的一字長蛇之陣。

待康親王率軍來到臨時軍營附近之時,只見蕭文明正同倭寇戰鬥正酣!

康親王見狀,立即就想率軍殺入戰局,可他尚未下令,便聽身後傳來毅親王老邁的聲音:“且慢行動,先列陣守候,待大軍趕到,一同廝殺不遲!”

別看康親王興致勃勃的樣子,他其實也是第一次上陣,見到敵人,除了衝上前去一陣廝殺之外,他其實並沒有什麼太好的辦法。

反倒是毅親王年輕時候上過幾次戰場、殺過幾次敵人,經驗要比他豐富得多,提出的靜觀其變的方案,自然也更加符合實際。

可這樣的方案雖然穩妥,卻害苦了正在苦苦廝殺的蕭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