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購價款相應分批次交付:達成收購交易後先支付20億元,第一年後支付10億元,第二年後支付10億元,第三年後支付5億元。與其賣掉再為別人工作三年,不如自己接著做,唐平正於是拒絕了天鋼。

主要是心高氣傲的人不願意寄人籬下工作,而願意自己做主、自己謀劃。

這場夭折的外資併購,卻意外地啟動了美唐公司的轉型:在與天鋼公司往來交流的同時,已經來公司鍛鍊的唐增龍已經到嗅到了工業鋼型材市場的巨大前景。

“我和父親到天鋼公司去,天鋼總裁也過來,互相聊了很多,他的思路、想法讓我受到很多啟發。他也看到我們國家的發展方向,覺得鋼行業需求肯定會逐漸轉向工業。”

“我跟你說,讀萬卷書,都不如行一千里路。”唐增龍對陳西峰說道。

唐增龍看過很多管理書籍,能隨口就說出八佰伴因家族內亂而沒落、豐田因設計創新而賺錢等故事。

為了印證當時的想法,唐增龍陪著父親主動前往幾個國家的同類企業進行考察。半年後,唐增龍在公司內部開了一個管理層會議,提出要轉型做工業型材。

這個超前的想法一提出,舉座皆驚。

當時正是建材供不應求的時候,公司門口排著長長的貨車隊伍,生產出來的建材還來不及入庫,就被經銷商們抬進車廂直接拉走,而工業鋼型材,在當時還是一個看不到發展跡象的領域。

以風險太大為由,沒有人願意表態支援。

“當時建築市場很好,我提出轉型的想法,大家都不吱聲。覺得當面說吧,怕我的面子下不來。反正問到誰,誰都不說話。”再次提起當年那個決策,唐平正對陳西峰如此說。

唐增龍又這樣解釋當年的力排眾議:“按我們當時企業的業績,高層覺得聽起來市場很好,市場增幅、產品結構都挺好,有錢賺,但要老是圍著現有的產品來轉,這個企業不會有發展前途的。”

最終,唐增龍在父親唐平正的支援下,決定壓縮公司的建築型材生產,轉向工業鋼型材。

自此,美唐公司先後投入了20多億元資金,用於興建廠房和向外國訂購6臺大型擠壓機。

其中最大一臺125MN的擠壓機,對應的型材產品目標市場直指火車與飛機配件。這臺裝置的生產工藝在國內同業裡無人可出其右,但對應的代價是3年漫長的製造期和2年裝置完工後的安裝與除錯。

為了把這臺大型鋼型材擠壓機順利運到公司廠房,從港口到廠房的一路上的高速收費站都給拆除了,如此新聞一時驚動全國。

唐增龍回想道:“有人當時是這樣說我的:別人不敢上那麼多擠壓機,唐增龍就敢上,裝置一多他就能接不同的單。別的企業可能只能接小批次的單,他各種產品都可以接。”

“這需要有市場的承受能力,市場不好怎麼辦,機器轉不開怎麼辦,都需要考慮進去。”

在這期間,隨著房地產市場進一步升溫,全國建材市場越來越火。“看著人家掙錢,我也後悔。但開弓沒有回頭箭,錢已經拿出去了。”目前再去說當年的事情,唐增龍已是調侃。

從現在來看,不得不說,這次轉型顯示出了唐增龍非凡的商業頭腦。

在當時,國內這片市場尚屬一片空白,工業、交通等領域用到的特大型特種鋼型材全部依賴進口。已經在建築領域做的如魚得水的唐增龍,察覺到了其中的商機,並進行了一次大膽的轉型嘗試。

後來的數字證明忍耐一時的寂寞是多麼值得:隨著美唐公司定製的工業型材製造裝置陸續到位,受惠於當時“4萬億”大基建的刺激計劃和鐵路大提速的龐大需求,公司簽下了十幾個國家級重大工程。

工業用型材的質地要求與建築業不同,每一單的合金配比與效能都各有區別。

唐增龍早就用高薪把5個外籍技術專家從其它公司挖來,投資數億元設立研發中心,用以積攢龐大的技術儲備。

在美唐公司上市之前的重組時,他又把自己手中製作鋼型材模具的資產也一併裝入了上市公司,這些自有供應鏈完成整合之後,美唐公司的交貨週期得以縮短到半個月至三週。

唐增龍的經營策略就是放棄圍堵經濟發達地區的建築業客戶,專心進攻工業市場。由於沒有強有力的競爭對手,美唐公司的年度淨利潤讓整個行業大吃一驚,產能更是與國內產能第二的公司拉開了巨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