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仔細分析了中國的《菸草專賣法》,認為核心在“專賣”二字,只要不打破專賣,不違反專賣的政策,應該能夠找到空間。他突然想到搭建一種新的菸草體制——“三合一”體制的可能。把菸草公司、捲菸廠、菸草專賣局合起來:三塊牌子、一套人馬、一個領導。這樣,不僅能夠解決菸葉種植、香菸生產和銷售問題,而且能夠保證政府的專賣。

神來之筆!一個天才般的構想。

可是,還有一個問題,不是體制,而是利益,這可能是一個更困難的問題。儘管“三合一”體制是有利於菸草事業發展的,但是,菸草公司和菸草專賣局怎麼會同意讓菸廠來吃掉他們呢?

在和菸草部門反覆協商無果之後,他能想到的唯一辦法就是尋求雲南省政府的支援。每次尋求政府的政策支援時,他持有的王牌都是那一招:稅利引誘。

其實,早在試驗種出優質菸葉的同時,玉溪捲菸廠就給雲南省政府打了報告,建議在雲南省實施“三合一”體制解決菸葉原料問題,但並未得到反饋。

那輛豐田皮卡又拉著褚時健在玉溪和昆明之間來回奔跑,他不會放棄一件如此重要的事情。

有兩個人是可以依賴的,一個是他的玉溪華寧老鄉、老同事普朝柱,此時普已經是雲南省委書記,他們非常瞭解對方。另一個當然是分管菸草的副省長朱奎,他小褚時健兩歲。在褚時健眼中,朱奎是一位雲南少有的思路清晰、視野開闊、雷厲風行的領導人。

在經過數輪溝通後,三人在發展菸草基地和“三合一”問題上,想法漸趨一致,他們二人支援褚時健進行大膽變革。

朱奎給褚時健安排了一次向省領導彙報的機會,並希望透過省長辦公會來解決問題。

在彙報中,褚時健採取了迂迴的方法,描繪了玉溪捲菸廠近年來的稅利和可預見的美好前景,然後話題一轉,轉到制約其發展的重要因素——原料上來。他說,如果按傳統的方法種煙,無論如何也生產不出好菸葉,也就實現不了可期待的稅利增長。而要種出好菸葉,一是要按照新方法;二是菸廠必須扶持農民,因為以農民的經濟實力,他們做不到按照國際優質菸葉的種植方法來種植烤煙,因此需要有體制的保障,確保這些烤煙歸煙廠所用,誰投資誰受益。這樣做的最終目的,是要讓玉溪捲菸廠的稅利快速增長,增長的最大受益人就是雲南省政府。要完成這一系列變革,唯有建設一種新的體制——“三合一”。

雲南省的領導都明白了褚時健的意思,也非常認同他的發展思路,但是事關國家體制的改變,他們很難決策。

還是朱奎腦子活,為了避免決策帶來過大風險,他想了一個辦法:不發檔案,而是以會議紀要的形式來肯定“三合一”體制,而且把範圍限定在玉溪地區內,其他地方都不動。這樣,當遇到上面的阻力時,就有了一個可以轉圜的空間。

朱奎和褚時健果然是同一路人。很多年以後,褚時健提起朱奎來還是讚不絕口,惺惺相惜。

後來很多媒體報道說,雲南省政府批准同意“三合一”。事實並非如此,當時只是以一種模稜兩可的“會議紀要”的形式透過的。

而困難還沒有結束。雖然有了這個會議紀要,但云南省菸草公司一直不願意表態支援。省級菸草公司受雙重領導,除雲南省政府外,國家菸草公司和專賣局也是其非常重要的領導單位,他們甚至可以推翻雲南省政府的決定。作為雲南省級菸草公司,他們擔心萬一有一天菸廠會把他們也吃了。

褚時健說:“如果他們不同意,我們還不敢大面積地搞。”

他決定再去爭取省菸草公司的支援,之前,他已經磨過很多次嘴皮子,賠笑臉,吃閉門羹,然後重新再來。這一天,他早早就來了,然後彙報、遇冷、僵持,到午飯時間了,還是沒有絲毫進展。但褚時健已經下定決心:今天一定要得到一個結果。他把菸草公司的領導堵在那裡,一副不表態就不走的架勢,這位領導終於開口了:“好吧,先搞一點兒。”

他終於獲得了在煙田建設“第一車間”的許可。

“按規矩來”:放開手腳,揮戈大幹

先搞一點兒,褚時健就大幹起來。

此時已是1986年的種煙時節,時不我待,必須馬不停蹄地行動起來。玉溪捲菸廠廠長、玉溪菸草公司經理、專賣局局長三頂“帽子”在身的褚時健立馬部署,大範圍推廣優質菸葉種植,建立了玉溪市、通海縣、江川縣三個優質主料菸葉基地,示範田就有一萬多畝,同時與全地區各縣37個鄉鎮8930名菸農簽訂了合同,按規定種植5萬畝。為了指導這些菸農種煙,玉溪捲菸廠組建了一支200人的技術指導小組,直接開往田間地頭,前後一共有35萬人次接受了他們的培訓。

“按規矩來”,這時候成了褚時健的口頭禪。他要求技術員必須指導所有參加優質菸葉栽培的菸農,從量地、整地、栽種的行間距、棵間足巨,到施肥總量、肥料結構,都必須按規矩來。中國本來人均佔有土地就少,在包產到戶後,土地的分佈更加零碎了。為了降低興修水利的成本,最好形成連片種植。這樣,一個水利工程就能解決很大面積的土地灌溉,並且,在種植和培育過程中能夠由技術人員統一指揮。這個問題幾乎沒碰到什麼阻礙就解決了,致富的渴望使這些農民非常願意配合。

為了讓這些習慣了密植的菸農嚴格按每畝不超過1100株的方法種植,褚時健要求他們拉著繩子、量著距離栽種。施肥的要求也是非常嚴格的,要按美國專家給出的方子來。褚時健非常強調肥料結構,並按規定的比例進行了配置。

實際上,解決化肥問題費了褚時健不少心思。菸草需要氮肥、磷肥、鉀肥,前兩樣國內不缺,但烤煙需要的鉀肥是硫酸鉀,國內缺少這種肥料,他只好利用有限的串換外匯來解決。然後,從智利進口了大批鉀肥,再交由玉溪周邊的幾家化肥廠——玉溪化肥廠、開遠解放軍化肥廠和海口磷肥廠加工成烤煙專用肥。

這個時候,褚時健的主要時間和精力都圍繞著“第一車間”轉,當前制約產品質量提高的因素就是原料,所以,他全身心投入其中。從菸農們開始整地他就參與進來,他有時候隨意走進一塊正在耕作的土地,看菸農是否正確地使用了肥料,或者看他們是否嚴格遵守栽種距離的規定。到這些菸葉開始生長、慢慢進入收穫期的時候,田間的“巡查”又成了他最主要的工作,他總是走進這些煙田,耐心地觀察葉片的生長和變化。到開始採摘菸葉的八九月份,他幾乎一整天都在這些基地裡轉悠,或者到收購站點去視察。有時候吃過晚飯,他還叫上司機張啟學,開上那輛豐田車,去通海、江川的煙田裡看看,然後九、十點鐘又回到玉溪。

他必須把“第一車間”做成功,不能失敗,因此需要準確得到第一手的資訊,有時候他找縣菸草公司的人詢問情況,發現他們的回答經常不準確,所以,他喜歡直接到煙田裡觀察。

給菸葉買保險

“第一車間”裡菸葉的長勢前所未有地好,但是還得讓這些性格急躁的菸農耐心等待,讓菸葉充分成熟。為了壓住農民們急切的勁頭兒,改變他們採摘的習慣,他甚至在一個地方下令關閉烤房十天,因為他發現這裡的菸葉是因為前期乾旱造成的假成熟。

在察看煙田的時候,有一次,他看到一個老太婆在煙田裡哭得很傷心,原來冰雹把她家即將成熟的菸葉全打爛了。他停下車來走迸煙田,讓老太婆別哭了,算一算她家的損失,由玉溪捲菸廠賠給她。他想,如果不是他們要求延長生長期,這些可憐的農民也許就能逃過一劫了。這一年,玉溪捲菸廠花了好多萬為冰雹造成的損害埋單。

為了永久性地消除農民心中的顧慮,褚時健邀請保險公司進入煙田,由玉溪捲菸廠出資為所有加入他們種植計劃中的煙田上了保險,並且承諾,如果冰災損失發生,保險公司每賠償一元,玉溪捲菸廠再賠一元。有一年,冰災面積不小,玉溪捲菸廠付出了500多萬元的賠償。

從此,這些菸農自然是鐵了心地跟著褚時健了。

“第一車間”在大規模實施的第一年就取得了巨大成功,不僅提高了菸葉的品質,改善了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還增加了政府的稅收、企業的利潤。所有的參與者在追逐自身利益的過程中,也都推動著它向前發展。

褚時健真是利益平衡的大師。

1986年,玉溪捲菸廠為煙田“第一車間”投資281萬元,在90個村子裡建成了174項抽水或引水工程,改善了75878畝山地的水利條件。而菸葉的質量、上等菸葉比之前增加了13%,中上等煙的比例雖然略低於試驗時的比例,但也接近80%,總菸鹼含量增加了一倍,糖鹼比趨於合理,總體質量已經可以和歐美國家的優質菸葉相媲美了。菸農的收入首次達到平均每畝5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