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下令部隊從廣山撤出,把陣地和軍營都給了石鐵,石鐵不敢相信姜瑄會有這麼好。

姜瑄看他不敢置信樣子。

“在這裡混吃混喝,還不如跟著聆都督快意人生,我這五千兵馬以後就是聆都督的人。”

石鐵這才反應過來,和他說道:“你這麼有心,敢不敢和我去拜見都督?”

“這有啥不敢的,你現在就帶我去,對了,李如風呢?”

姜瑄和李如風是生死之交的弟兄,他這麼一問。

石鐵臉上很是痛苦,姜瑄看到他表情,立馬意識到李如風可能不測。

“李如風去了?”

“去了,和狗日扶桑人戰鬥中被射中,操扶桑姥姥的,別老子看到扶桑兵,見到一個殺一個。”

石鐵也是滿臉恨意,但是他很快收起恨意,帶上姜瑄往後方趕去。

姜瑄一路上淚流不止,李如風數次救他性命,怎麼這麼早就走了?

等他來到聆敬陽率領的中軍,聆敬陽早就接到石鐵送來口信,在廣山駐守的是姜瑄部,姜瑄有意率部投奔他。

聆敬陽對姜瑄頗有好感,在他身上看到李如風影子,他帶上萬裡雲,衛蘭,老饅頭,高鼎等高階將領歡迎他。

另外兩部兵馬將領卻不在這裡,在大軍進入徽州府後,防止被弘光軍隊突襲,聆敬陽讓張順率部為大軍左翼,賀珍部為右翼。

這兩部兵馬早就越過廣山,往徽州府東北方向運動。

姜瑄等數十人抵達中軍,聆敬陽翹首以盼,見他前來,聆敬陽和衛蘭說道:“令直屬部隊去廣廈,整編姜瑄的兵

馬。”

如此小心翼翼,是金聲和堵胤錫再三叮囑,弘光朝廷兵馬不強,可這裡畢竟是朝廷,在這裡要穩打穩紮,沒有必勝把握,千萬不要逞強,更不要大意,被人火中取栗。

所以聆敬陽讓衛蘭去收編姜瑄部隊,姜瑄歡天喜地來到中軍,聆敬陽上前相迎。

故人見面,自然是好生熱鬧,姜瑄和聆敬陽大多數部將都熟悉,他有些傷感和聆敬陽說起李如風,那是他最好的弟兄,就這樣離去,心裡著實痛苦。

“姜瑄,扶桑兵都被砍了,你就讓如風不要回頭。”

姜瑄還是忍不住痛哭,聆敬陽也不忍心,他讓衛蘭收編他的軍隊,但不會虧待姜瑄,和姜瑄說道:“姜瑄,我讓人去收編你的部下,我這裡有上饒府總兵位置,你願意來嗎?”

剛投奔聆敬陽,部隊就被收編。

姜瑄一愣,接下來聽到聆敬陽任命他為上饒府總兵,倒也可以。

他有些不好意思告訴聆敬陽,他在廣山的五千兵馬,都是些烏合之眾,要不是朝廷給軍餉讓他招兵,他實在不想看到那群雜牌兵。

聆敬陽倒不是很在意他的部下,讓衛蘭去廣山收編部隊,挑選精銳,其餘人全部打散去地方守衛部隊,聆敬陽問姜瑄,弘光朝廷可還有其他部隊?

尤其是黃得功嫡系兵馬,人數不多,戰鬥力非常不錯,弘光朝廷下決心用這數千兵馬死守叢山關,一時半會還啃不下叢山關。

“朝廷在各地兵馬倒是有不少,可都是些廢物兵,倒是黃總兵戰死後,部下剛回徽州府就被分了,大部分去州縣為守軍,剩下的被朝廷大臣拉攏為家丁,整個朝廷就沒有能打的部隊,都督可率領大軍打上叢山關。”

姜瑄還和聆敬陽請纓,去寧國府和姜瓖聯絡,說服姜瓖在寧國府起兵,切斷其他各地援軍增援徽州府。

既然大多是雜牌兵,聆敬陽讓姜瑄去寧國府和姜瓖商議。

他也沒有浪費時間,當天夜裡率軍入駐廣山,第二天向著叢山關殺去,一路上明軍望風而降,愣是沒有一個千總以上將領率部抵抗。

看著龐大隊伍,聆敬陽也是連連搖頭,這些士兵只會浪費糧草和軍餉,等攻入叢山關,混吃混喝計程車兵全部到地方屯田。

弘光君臣在叢山關像熱鍋上的螞蟻,眼瞅著聆敬陽大軍越來越近,徽州府各地兵馬不是投降,就是按兵不動。

最讓弘光帝憤怒的是,堵胤錫和金聲在聆敬陽後面,安撫被佔領的州縣,各地幾乎沒有反抗。

拱衛叢山關的黟縣和新安衛兩地兵馬一部撤回到叢山關,一部自行潰散。

弘光帝數次想從叢山關去寧國府,可寧國府總兵姜瓖下令封閉邊境線,沒有得到姜瓖命令,越境者殺無赦。

這幾乎讓弘光帝絕望,叢山關瀰漫著死亡氣息,弘光帝召來群臣,請求他們想想辦法,莫要讓叛軍攻入叢山關。

此時在叢山關仍然有三萬兵馬,弘光帝豁出去,還是可以守住,可他卻想走,他沒有站起來,使得軍隊人心潰散,更沒有人願意站出來,率領軍隊抵抗叛軍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