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九章:誰是正統(三)(第1/2頁)
章節報錯
叛軍幾乎把他在翼城勢力的一掃而空,他痛恨戰友背叛,更憎恨姜瓖也幫助張羅輔。
姜讓卻說道:“我家總督不再為這個無情君主效力,不日將改旗易幟,成為弘光朝廷西北旺,聆都督你也要識大體啊。”
聆敬陽諷刺他:“姜讓,你姜家幾姓家奴啊?”
姜讓臉也不紅,和聆敬陽表示良禽擇木而棲,聆敬陽冷諷道:“那也不能沒有節操。”
“聆都督,我家總督讓我送來糧草,聆都督要是想給諸位弟兄找條活路,不如你我兩軍合力向南,攻破翼城,把朱由檢護送到應天府,這樣可好?”
這不就是弒君嗎?
聆敬陽站起來,剛想說話,卻突然閉上嘴巴,邁著步子走來走去,姜讓也不說話,任由聆敬陽走來走去,他在等待聆敬陽做出選擇,以朱由檢所作所為,聆敬陽大機率會選擇效忠弘光朝廷。
不管是崇禎朝廷,還是弘光朝廷,都是朱家王朝,聆敬陽突然一回頭,和姜讓說道:“姜將軍,姜家可有成為新皇之舉?”
這是在範文姜瓖家族有沒有取代之心,姜讓被聆敬陽這一句話,問的心跳不止,聆敬陽又說道:“老是跟著別人混,總有一天會被上位者宰牛羊樣給宰了。”
思路客
姜讓臉上一陣紅一陣白,這可是大逆不道啊,可又想想,姜家數次背叛,早就是大逆不道,繼續投奔新的勢力,最後還是仰人鼻息,碰到個猜忌心中的君主,死的會更慘。
聆敬陽是故意這麼說的,他要驚醒姜瓖家族,讓姜家也有不二之心,以此來轉移矛盾和視線。
“姜將軍,李自成可以立大順朝廷,你姜家就不可以嗎?”
姜讓也是老狐狸,這時候已經恢復過來,和聆敬陽裝起糊塗,並且表示姜瓖願意和聆敬陽形成軍事同盟,不管是姜瓖,還是聆敬陽,只要被那其他勢力進攻,另一方都要起兵來援。
這個同盟對聆敬陽並不利,因為不管是朱由檢還是清軍,暫時都不會去進攻姜瓖這個頗有實力的地頭蛇,進攻聆敬陽這個只有一縣之地反而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聆敬陽斷然拒絕姜然。
“我軍兵馬不足,姜總督好意心領了。”
姜然碰了一鼻子灰,也不生氣,和聆敬陽說道:“聆都督不願意,我也不勉強,這糧草我就送給都督,日後又建奴進攻我太原府,還請聆都督助我家總督一臂之力。”
“這你放心,建奴是我們敵人,建奴敢攻打太原府,我就帶兵斷了建奴後路。”
聆敬陽也給姜讓一個訊號,那就是他抵抗清軍決心沒有改變,姜然得到這個訊號後,請求聆敬陽開啟城門,讓他的部隊進城歇息。
“聆都督,我軍數千兵馬不遠百里而來,今日又擊敗叛軍,人馬俱疲,還請聆都督行個方便,讓我軍進城休息一晚,明日緹娜涼後我軍就趕回太原府。”
聆敬陽不是傻子,讓姜讓五千兵馬進城,不到明日天亮,今晚這汾西城就要改姓姜。
“姜總督,我軍願意為貴軍提供糧草和薪火,還請姜將軍莫要見怪。”
姜然見聆敬陽識破他的陰謀,也就打個哈哈,和聆敬陽皮笑肉不笑,兩人在城內吃過晚飯,第二天姜然帶著部隊離去,姜然部隊離開汾西縣,在半路上和前來進攻汾西縣的林爾樂碰面。
林爾樂見姜讓率領數千兵馬出現在平陽府,心裡大驚,立馬讓人回去想張羅輔彙報,他帶兵跟在姜讓後面,禮送姜讓部隊出境。
林爾樂部兵馬並不多,也就四千餘人,大多還是新兵,戰鬥力和姜讓部隊不能比,而姜瑄騎兵部隊和中央軍團因為剛剛受降,忠誠度不足,張羅輔不敢下令這部分兵馬出站,而是繼續分化瓦解該部分軍隊,儘快消化吸收。
姜讓看著林爾樂這群新兵,突然心裡一橫,下令進攻林爾樂,這下可把林爾樂嚇壞了,他這些部下就是一群武裝百姓,哪裡打得過姜讓的部隊。
他調轉馬頭,扔下部隊就跑,姜讓卻下令追擊,既然你朱由檢不義,把姜瑄立足愛朝廷為人質,他也要扒朱由檢一層皮。
林爾樂拼了命的撤退,卻還是被太原府兵馬給圍起來,部下達多潰散,他見突圍無望,為了活下去,只好下令投降。
他被姜讓帶回到太原府,姜瓖見姜讓吃掉朝廷部分兵馬,不怒反喜,誇姜讓噶扥好,給他出了口惡氣。
在翼城的崇禎君臣,以為有林爾樂去支援進攻汾西縣的部隊,至少可以把聆敬陽堵在汾西縣,可一天後卻接到林爾樂部隊被太原府兵馬擊潰,裡恩人了也被擄走。
折讓朱由檢龍顏大怒,在早朝上大罵姜瓖是一匹夫,被崇禎提拔的大臣,有人是壞心眼,請求陛下速斬姜瑄,牛光天等人,以報林爾樂被擊敗之仇。
提出這個建議的是一個新提拔為戶部郎中的官員,以前也是大明中級官員,重新回到朝廷後,恨不得為崇禎皇帝嘔心瀝血,他以為陛下會獎賞他。
可朱由檢卻和左右一揮手,立馬就有侍衛上前,將此人推出去斬首示眾。
侍郎血淋淋腦袋被侍衛拎著仍在大殿上,朱由檢冷病情和朝臣說道:“諸位愛情,此人妖言惑眾,亂我超綱,該不該死啊?”
下面的朝臣嚇得一個個低三下四,朱由檢不怕學,和聆敬陽南征北戰,見過太多死亡,他和張羅輔說道:“張羅輔,送姜瑄去太原府,把林將軍接回來。”
姜瑄雖然是兵部侍郎,可他的辦公地點在皇宮附近一座官邸,壓根沒有資格進入朝廷。
張羅輔恭敬接過朱由檢的命令,朱由檢又說道:“朕瞭解聆敬陽,此人絕非心狠手辣之輩,他在汾西縣也蹦躂不起來,暫時不要進攻聆敬陽。”
他更關心前些天傳繳河南府,懷慶府,沁州府,這三地守將可曾又回信?
在西面的文武大臣大多是一千的中低階官員,能力上還有欠缺,又看到地上郎中的人頭,哪裡敢應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