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督,快請和我一起切軍營歇息。”

“莫要客氣,驅逐建奴,是我軍人分內之事,你帶我去寧武關,莫要讓清軍在你外出之機,突襲寧武關。”

高鼎像是等這句話,等了好久,和聆敬陽訴苦道:“聆都督,前些天有一隻清軍從延安府撤回來,正在大同城休整,末將有死守寧武關之決心,可清軍人多勢眾,要是全軍突襲寧武關,末將這點兵馬難以抵擋清軍進攻。”

“清軍是哪一隻部隊撤回到大同府?”

“是以前的宣府鎮總兵王承允,此人鼠手兩端,投降李自成,又投降清軍,和我家總督是生死敵人,末將已讓快馬潛入大同府,明日就會有王承允部兵馬,裝備等情報送回來。”

聆敬陽有些看不明白高鼎,和他說道:“高將軍,你有九千兵馬,又有山關險阻,怎麼會害怕王承允的綠營兵圍攻?”

“聆都督,這王承允撤回來兵馬有兩萬多人,末將有兵馬九千,可大部分都是老弱殘兵,王承允發狠

猛攻寧武關,末將這點兵馬著實不夠看。”

聆敬陽和王承允部有過作戰,認為王承允部兵馬勢力一般,並沒有八旗兵那麼大的威脅性,聆敬陽讓他不要懼怕王承允兵馬,並且告訴他,姜總督領兵支援雁門關,即將發動對大同府進攻,他們這一路部隊負責阻擊延安府清軍回援大同府。

高鼎以為他聽錯了,聆敬陽竟然給他帶反擊訊息,他和聆敬陽說道:“聆總督,我軍兵馬防守有餘,可進攻大同府,不是幫助李自成嗎?”

“這時候不幫李自成,以後就不用幫忙了。”

高鼎認為清軍進攻延安府,對明軍是好機會,可以等到清軍和大順軍拼的你死我活後,再攻入延安府,將清軍和大順軍全部殲滅,還可以把明軍勢力往西進入到大順軍的大本營陝西境內。

這種行為很短視,聆敬陽沒有責罵高鼎,但和他說道:“我們不要等到清軍把大順軍打得半死,那時候去支援就娶不到多大作用。”

“大順軍可不能太強,讓清軍狠狠收拾,聆都督不曉得吧,大順軍就像是野草一樣,春風燒不盡啊。”

兩人邊走邊聊,很快就來到寧武關,寧武關守軍開啟城門,迎接聆敬陽進入,進入山關以後,聆敬陽看見裡面的明軍將士露出欣慰笑容,彷彿他這隻兵馬到來,可以將清軍徹底擊潰。

高鼎給聆敬陽和他的部隊駐地在寧武關東城,朱飛帶著數百士兵在這裡安營紮寨,隨軍的數千百姓,聆敬陽給每人發放十天口糧,讓他們全部回到榆次城。

可結果卻讓他大呼意外,很多百姓拒絕回去,紛紛請求留下來和將士一起戰鬥,聆敬陽認為民心可用,可他並不贊同讓一群沒有受過訓練的百姓上戰場,那樣只會無謂送人頭,損失有生力量。

為此他強行命令岳令將百姓驅趕回去,百姓被驅趕回去後,李如風也率領騎兵軍團趕來,李如風見到聆敬陽後,聆敬陽第一眼就覺得李如風狀態非常不好,可又說不上來哪裡不好。

倒是李如風,很是喪氣和他說道:“都督,王洪死了。”

王洪是騎兵軍團指揮同知,也是騎兵軍團二把手,也是很早就跟他一起出生入死的老兵,他的死亡讓聆敬陽很是痛心,心想王洪不是在榆次城嗎,怎麼就突然死了?

“是我們大意了,和方小眼城中肅敵,頗有成果,還追擊一隻清軍巴牙喇至城外,那巴牙喇你也曉得,都是建奴中最精銳的部隊,我們已經把巴牙喇圍住,逼迫其投降,可這群天殺的巴牙喇,竟詐降,將前去收降的王洪射死。”

“什麼?那些巴牙喇呢?”

“已將其碎屍萬段。”

聆敬陽心裡好受一些,和李如風說道:“人死不能復生,等回去一定要去祭奠王洪。”

“可惜了,他是跟著我從固原軍鎮的最後一個弟兄,就這樣死在建奴偷襲之下,我真的捨不得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