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江南,煙雨收 第八章:會試結束(求收藏,推薦票)(第2/2頁)
章節報錯
第二部分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是分析商與周來解釋國道的內容。試問考生的政治道德。張繼老覺得他在影射某人……“我只是要殺掉某人和某些人,現在已經OK啦,別人並不用害怕我呀,餵你們不要發抖嘛~~~”
第三部分出自《中庸》,是講君子處世哲學的,此章有名的成語就是“明哲保身”。
科舉確實有戲劇性甚至傳奇性,充滿奇蹟,使人生驟然間根本改變,宛如童話,“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古語頗傳其神。方乾的詩寫道:“半日功夫舉名。”“半日”與“舉世”的對比使這種戲劇性非常強烈。
薛逢詩曰:“正憐日暖雲飄路,何處宴風滿衣。”失意的徘徊迷茫與得志的精神抖擻就在瞬間切換。這些詩句渲染功名、飲宴之類的虛榮浮華當然不太好,但所折射出的人生變遷的強度卻真實可感。這種變遷充滿刺激,甚至可以說很激動人心,給社會生活注入了相當的活力。或許這正是科舉制度長具魅力的一個重要原因。
……
考完兩場,對於最後一場,眾舉子們早已褪去了第一場時的緊張心情,第二場時的凝重,第三場時大家只覺得早已經有點麻木不仁了。
外面陽光折射在號舍裡,張繼此刻坐在考房裡,正看著考題,考題是由貢院裡的刻坊印製的,硯臺中散發出濃烈的墨香,充斥著讀書人的氣息。
說起來,策問與今日公務。員考試的申論差不多。
策問,即是策而問之,申論,則是申而論之。都是針對現實問題,發於心,著於筆,寫一篇文章,。
策問文章要達到‘風恢恢而能遠,流洋洋而不溢’的境界,也就說文辭要有氣勢,如恢恢而遠的勁風,有如江河澎湃般,不滿溢而出,也就是不能誇大失實。
日近西斜,不論怎麼說,五篇策問終究是已是寫完,張繼校對一遍後,即是準備謄正交卷。
當下時辰已經快要會試三場盡數考完的時間,只等出了貢院等候唐國朝廷放榜了。
早在在張繼認真抄寫的時候,已經有考生寫好試卷。收拾了東西,將寫好的試卷放好,最後再仔細的回味這個自己奮鬥的地方。
會試有規定,交卷後必須等到最後一日方可出去。出場的時候分三批交卷,午前一批、午後一批、傍晚一批。所以,這些提前交卷的學生,只能先等著,等到最開始午前一批放行。
當張繼將第二道題抄寫完畢的時候。就聽到號舍外面腳步聲陣陣,嘈雜的聲音從附近傳來,抬眼望去,便看到號舍外有不少監考的兵丁來回走動,另外還多了些書吏往來。
疑惑時,便聽到三聲清脆的擊雲悍天的擂鼓聲傳來,然後就有書吏開始在號舍外大聲的喊道:“頭拔放牌的時間到了,有做完要交卷的考生可以舉手示意交卷,等候發籤後,拿出考場令牌出場。”
第一批交卷的考生,聽了這話。便迫不及待的陸陸續續交卷,領了牌,由監考人員領著出場去。會試的九天八夜,無異於一場激烈的戰鬥,幾乎將每一位考生都磨瘦了一圈,每一位出場的考生都是經歷了一場異常激烈惡戰,早就忍不住想要回家好好休養一番了。
張繼並沒有急急忙忙的交卷,而是認真檢驗了一遍發現還有一題沒有達到自己的要求,所以只好等著第二批交卷出場了。
時間尚且還充裕,張繼將最後一道題抄寫的公公正正,字型也幾乎是最佳水平,筆精墨妙。力透紙背。
等到書吏提示第二批交卷的時候,張繼也舉手示意交卷。一位受卷官走來收卷,將張繼的試卷檢查一番後,便開始彌封。將張繼在答題試卷卷首填寫履歷姓名、年歲、形貌、籍貫、有無過犯行為、應試情況、父、祖、曾祖姓名處翻折封蓋,騎縫加蓋“彌封官關防”,然後收起來再由監臨官蓋上紅印,並蓋上與硃卷相同之紅字編號。
這也是科舉考試中防止舞弊辦法之一。
受卷官收卷後,交由了張繼一張放行牌。張繼背上收拾好的行囊,提著自己的考籃。和外面一直陪了自己九天的監考兵丁打了個招呼後,便隨著引導兵丁,大步往場外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