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江南,煙雨收 第七章:筆落驚風雨(求收藏,推薦)(第2/2頁)
章節報錯
眾人聞著香氣集體無語,滿懷怨氣地拿起冷冰冰的饃饃啃著,不然叫他們如何忍得住。
粥煮好,張繼直接拿出家鄉帶來母親醃製的鹹菜放進米粥中,然後拿起湯勺小口小口扒入口中,熱燙燙的米粥吃進肚子了,彷彿母親親手煮的一樣,頓覺餓感頓消。
張繼吃飽後,清洗鍋碗,收拾過後,當下將卷袋裡取出考卷來。
昨晚入睡前,他已草草的看過試卷內容,在心底已經為試卷上的文章打起腹稿了,睡了一晚上,早上藉著煮米粥的時間,張繼將昨夜打好的腹稿,重新在腦子裡捋了捋,鋪開卷子,藉著磨墨的時間,將昨晚苦思冥想的腹稿,再在腦子裡重新再過了一遍。
從科舉制度有史開始,各朝科舉考試科目都在不斷變化。從各個朝代科舉設定的科目變化可以看出用人取向,也反映了年代的人才需求。武周朝選才僅有策問,到武週末年科舉開考十科。
唐國立朝之後考試科目很多,常設科目主要有明經(經義)、進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學)。
科舉除了特製科目外,明經,進士科考的內容主要是儒家經典。主要有墨義、口試、貼經、策問、詩賦等。
墨義。
墨義,就是圍繞經義及註釋所出的簡單問答題。在一張卷子中,這類題目往往多達30至50道。口試則是口頭回答與墨義同類的問題。
帖經。
帖經,有如現代試卷的填空與默寫。考官從經書中選取一頁,摘其中一行印在試卷上。根據這一行文字,考生要填寫出與之相聯絡的上下文。
策問。
策問,即議論。依據考官提出的有關經義或政事問題,考生髮表見解,提出對策。策問所及範圍較廣,有政治、教育、生產、管理等,比起帖經、墨義來難度更大,有的也還有一些實用價值。
詩賦。
詩賦,唐元二年有人認為明經多抄義條,議論只談舊策還是表現不出真才實學,建議加試雜文兩篇(一詩一賦),於是至唐元二年開始了詩賦考試。
經義。
經義,是圍繞書義理展開的議論。如果說策問還有考生髮揮的餘地,經義便已經無所謂個人的思想,考生惟朝廷指定的“聖賢書”是遵。自宋朝開始,經義取代帖經、墨義。
腹稿一成,張繼目光一凝,筆尖飛快一蘸墨汁。下筆點點,在稿紙上書寫起來。但見張繼筆下如龍,沒有半分停頓之處,就如同當初寫漕弊時下論時,整篇文章一氣呵成。
一個個方正的字跡。從張繼筆下逸出。
從入學堂的第一日起,張繼就學書法之道,每日習帖不倦,沒有一日停頓。
讀書也是如此。自從兒時開蒙習“三字經”以來,到後來手不釋卷。三書四經,諸子百家,一書不漏。
縱然是有讀書的天賦,弱年之時,就被襄陽人稱神童,但張繼堅信,業精於勤荒於嬉,讀書也是,功在不捨。努力勤奮永遠比天賦更重要!
筆下字字落成,張繼仍是筆下不停,文思如泉湧,文章之道取法與博學苦記硬背日常,胸中早已藏書十萬卷,他引經據典,處處信手拈來!
譁!
提筆驚風雨,下筆如有神,才思泉湧,手到擒來,一張卷子寫滿放在一旁,張繼取過鎮紙,壓著下一張捲上接著寫。
旭日高懸天際,風和日麗,照著張繼與考場上芸芸舉子,這一刻整個考場裡,都是筆尖摩紙,乍聽來如春蠶食桑,沙沙有聲。
考生們蹙眉運筆,殫精竭慮,一生所學,十年寒窗所得,盡訴於紙上。
頭懸樑,錐刺骨,寒窗苦讀,十年如一日,不就是為了此時此刻,但求有朝一日檢驗真我時,鯉魚躍魚龍,瓊林宴上把酒言歡,狀元及第,高頭大馬,衣錦還鄉,十年無人知,一鳴天下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