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幕並沒有引發過多的騷亂,很快的平息,張繼一過二道龍門,迅速穿戴好衣裳,免得感了絲毫風寒,在這貢院裡要先考他三天兩夜的,若是得了病,考掛在裡面的,半途被抬起出去,每年都有十幾個。

讀書人所在的地方聖潔高雅,無功名之人是不能進貢院的,所以腳伕把張繼送到了貢院門前就不能在進了,過了龍門,張繼就只能自己扛行李了,領了會試的卷子,這時路過一個大槐樹。

但見每個路過槐樹計程車子,都是放下行李,鄭重地朝此槐樹拜下,這顆槐樹枝繁葉茂非常的有名氣,張繼知道此槐叫文昌槐。他自己看過不少進士的讀書筆記,也早已經聽過許多學子說此槐決定考生的文運,說的神乎其神,故而考試前,每個考生都要拜一下。

張繼也是凡人,也不能免俗啊,也鄭重拜了一下,想來真是功名誘人。

入了考場,見中央是明遠樓,北面是至公堂,東西設更道,更道兩旁用木柵分割,文場裡號兵來回巡弋。

張繼依著考卷上排號去了‘丁’字房,進了考巷,但見每個號舍門前都有一名兵丁把守,這竟然是一對一看守。兵丁檢查過張繼考牌,領著他進了號舍,這號舍不是新蓋的磚瓦結構的新舍,而是原先木頭搭蓋的舊考棚。

一看號舍就樂了,“不是臭號!順風順水,好運在我啊。”不過張繼打量了一下,所幸考棚還算堅固,下著雨也沒有漏水進來,比起自己鄉試時,四面漏風漏雨的號舍好多了。

張繼待至號舍後,附近號舍已有數名考生。十年寒窗苦讀,大小考試參加無數,早已經磨礪的他經驗豐富,於是他不急不忙,先鑽進號舍,準備先打掃衛生來,畢竟乾淨整潔的環境會令人才思敏捷的。

這會試號舍當真如傳說般的狹小,進去後腰不能伸直,躺下去腿露在外面,站起身頭碰到頂。張繼不由感慨一番這朝廷有關部門的不作為,有錢給大老爺們尋歡作樂,就不能認真花點錢,給考生整治一個好好考試的地方。

張繼一面打掃,一面欣賞起牆壁上的‘號舍塗鴉’,這些當然都是之前參與會試前輩留下來的‘墨寶’。

大概就是如風景名勝之地塗鴉,如某某人到此一遊之類的文字,張繼隨意看了幾個名字,大多默默無名,他也沒有聽過,看來皆是落榜之人,大浪淘沙,沉寂於江河湖海之中了。

張繼坐在號舍裡,對著牆上的前輩們的墨寶觀瞻了一會,倒是發現了一些前輩留下的會試心得體會。愣了一會。半響後,張繼直起腰,向這些前輩們拜了一拜,心道繼往開來,就讓我這後來之人金榜題名,不負你等之授道之言。

張繼想到這裡,繼續開始抹灰掃塵將考棚打掃幹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張繼還是謹慎的,拿出早已經準備好的油布在號舍屋頂撐起,防止有塵土落下汙了卷子,又作了門簾,以防外面雨水打進號舍,若是卷子不潔,記號,會被判為藍卷。判為藍卷,基本就是落卷了。

雖然已經是夏天,但是外面狂風暴雨,號舍裡還是潮溼乾冷,佈置好號舍,張繼就趕緊把先前買的炭拿出來點起炭盆烘乾號舍裡面的水汽。又用買來的水壺去供水的地方裝了水,回來放在炭盆上在那燒著。

水燒開後,張繼往裡面丟了從老家帶過來的茶葉,薑片,紅棗,枸杞,鹽巴等放了些進去,茶不是什麼好茶,但勝在提神,開胃,醒腦,不多時候,銅壺中就噗嗤,噗嗤作響,茶,燒開了,一股茶香充斥在號舍中。喝茶可以保暖。這讓從早晨就沒有進食的張繼騷亂緊張的心終於安定了下來。

煮好這壺後,張繼又把帶來的乾糧放在了炭盆上烘烤,然後拿出瓷碗,倒上一碗,直接沿著碗沿喝了一口,茶的香味和腥甜頓時滲透了他的五臟六腑裡。

方寸之地,自成空間,聽著雨聲,喝一壺熱騰騰地香茶,也是難得享受。張繼的午飯,就是乾糧就著熱茶,在喧囂又平靜中度過的。

……

(注1):參考改編於北京貢院,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原系元代禮部衙門的舊址,坐北朝南,大門5楹。往裡有二門五楹、龍門、明遠樓、致公堂、內龍門、聚奎堂、會經堂、十八房等處。最大時佔地範圍:東起貢院東街,西至貢院西街,南起建內大街,北至東總布衚衕,包括貢院頭條、貢院二條、貢院三條在內。

(注2):參考改編百度詞條:明天順七年(1463年)北京貢院會試大火事件。

(注3):參考改編:清,乾隆時期,乾隆親自去視察貢院。並作詩,詩句中有:“從今不薄讀書人“。

……

讀書,考試,升官,從來不是本書的主線劇情,本書的主線劇情從來都是,爭霸,宮鬥,江湖,廟堂,謀略,縱橫的配方,書友們投資,收藏,支援夜鴿哦,謝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