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江南,煙雨收 第六章:貢院開考(求收藏,推薦票)(第1/2頁)
章節報錯
張繼看了一眼,繼續在雨中等待。
到了快中午時,下面終於輪到江南舉子入場了,張繼緩緩走向貢院,抬頭打量。
貢院是原來會試的考場,即開科取士的地方。各地舉人來此應試,好象向皇帝貢奉名產,期初前朝武周時期沒有專門的考場,唐國立國之後才為了科舉選士所建造,故名貢院。
長安貢院建築佈局嚴謹,牆垣高聳,環境陰森,公堂、衙署高大森嚴,考棚則十分簡陋。外層圍牆三重,有外棘牆、內棘牆、磚牆。考棚計有9000多間,按《千字文》排布。貢院的四角還有瞭望樓,主要起到監視作用。東、西磚牆各開一磚門,門內有牌坊東為“明經取士“,西為“為國求賢“,南牆外有磚影壁,牆之左右各闢一門,門內正中有“天開文運“牌坊,正中軸線有大門、二門、龍門,亦稱三龍門。(注1)
門內有明遠樓,樓為三重簷,歇山十字形屋脊,樓下四隅各開券門,至公堂七間,尖山式懸山屋頂,前出抱廈五間,兩側有東、西大庫,東、西更道各設木柵,為東、西文場,各有號房五十七連(排),東文場內有官生號房六十一間,西北隅有小號房四十連(排),其它建築尚有總裁、副總裁、考試官、御史等官員的公堂、居室、點名廳、守備廳、監試廳及刷印刻字、謄錄、受卷、彌封等處所。考生進貢院時要經唱名、搜檢、領卷等極嚴的手續,並有軍隊彈壓、形如囚犯。(注1)
有唐國詩人魏扶詩云:梧桐葉落滿庭陰,鎖閉朱門試院深。曾是昔年辛苦地,不將今日負初心。
長安貢院裡共有九千多會試考棚,又叫號舍,以木板房搭蓋,所以十分容易著火。
長安貢院的“鎖院貢試“最怕著火,而著火的事件卻經常發生,因此院內有很多大缸盛水以備救火。但杯水車薪,實是虛設。貢院著火的事件很多,如在唐元三年的秋試,首試的頭一天,就著了大火。最嚴重的一次,是唐元七年,春試的第一天夜晚,考場著火,燒死了九十多個考生。燁帝齊卿給死者每人一口棺材,埋葬在通化門外的空地,並立碑“天下英才之墓“,人們稱為舉人冢。(注2)
貢院屢屢失火,不得不改建,燁文帝齊柯登基過後,賢相宋璟為相時,主要把長安貢院改木板房為以磚瓦結構為主的建築。使防火效能加強。在齊柯剛登基時期,又把貢院修葺一新,竣工時齊柯還親自去視察。並作詩,詩句中有:“從今不薄讀書人“(注3)
到時候能不能住入磚瓦結構的號舍,只能憑考生自己運氣了,若是到傳聞中的雨號,臭號,只能怪自己手氣不好。
浙江舉子搜檢完了,當下輪到湖北舉子進場。
貢院裡的監考很嚴,進貢院大門時,要進行嚴格的搜身,以防考生的身上藏有“夾帶“。所謂“夾帶“,即是把考試的答案或提綱藏在身上。如有夾帶,則送刑部嚴辦。當考生進入考場的考棚後,就要鎖門。稱為“鎖院貢試“,因貢院的外圍四周是用荊棘圍圈的。所以又叫“鎖棘貢試“。
監察會試的兵丁對於參考舉子搜查自是十分嚴苛,一名堂堂舉人,有功名在身的人,要雙手按牆,把頭低下,將衣袍解開,在把頭髮打亂,雙腿叉開,再給兩個五大三粗兵丁,從背後上來在身上摸來摸去。
張繼看著這搜身檢索的場景,這畫面是怎麼想怎麼讓人感覺噁心啊!
他看著身旁的一名舉人一面被官兵搜身,一面將雙手高高舉起愣了一下,繼而自嘲苦笑著道:“哦,原來這舉人,舉人就是舉起雙手的意思啊!哈哈。”
幾名兵丁瞪了他一眼過後,冷笑一聲,繼續搜查排隊參考的舉子,眾人皆都是如此這般一樣。
這時候雨越來越大了,又需解開衣裳搜查,結果令人不少身體不好的舉人們,連打了幾個噴嚏,這樣搞下去感了風寒也說不定。
這時搜檢官看不下去了道了一句:“快些放過,後面還有幾千舉子入場呢。”
兵丁應了一聲,後面速度當下快了,輪到張繼時,略微搜查了一下就過了。
長安貢院附近有一處民宅,幾天前有一位河南的考生,因家裡貧窮,是憑著兩條腿一步一步日夜兼程來長安趕考。等他到長安時,京城住處全部人滿為患,哪裡還有他的位置,不得已就在貢院附近搭了一個窩棚,剛好在一位孤家老人的院牆外面,邊等待邊藉著老人房門前的燈火微弱燈光苦讀,老人看他可憐就收留了他。
今日也是老人親自送他到貢院參加會試的。此時,細雨已經變成了傾盆大雨。老人剛送人回到家門口碰見相熟的老人閒聊,只聽一聲炸雷驚起,抬頭望去只見著從雲端躥出一條金光閃閃的白色鯉魚,落在那位河南考生搭的窩棚上;一會兒驚雷又起,鯉魚藉著暴雨騰空而起,直朝著貢院會試考場內飛去……。
陪著孤家老人閒聊的老人驚愕說道:“了不得,了不得了啊!這是“鯉魚跳龍門啊“,這位住在你家的舉人老爺必定會金榜題名啊。”
那位收留河南考生的老人聞聽也是非常的高興,猶如自家子孫就是那位河南舉子一般,連說道:“好,好,老夥計,借你吉言了啊。”
……
與其同時,一條白色鯉魚藉著狂風暴雨啪的一下落在了剛進入龍門的一位考生的腳下,引起了一陣的騷亂,眾人感到非常的稀奇,那位考生穿著有補丁的衣裳,卻洗的非常的乾淨,見狀就捧起白色鯉魚連忙冒雨走到不遠處的觀景池邊,把白色鯉魚放入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