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大年初二離家出走的事情後,去年的春節,她便下狠心不回去。

父母打了電話,她藉口工作忙不開,就是不鬆口。於是那成了她人生第一個沒有和家人一起度過的春節。

最後一個月裡,她陸陸續續給家裡買了很多年貨寄回去,順便也給自己囤了一些食物。因為不用回家,所以一直工作到除夕前一天。

除夕這天上午,去了家附近的超市轉了轉,回家後在衛生間門上貼了一個福字,花了一下午時間,一邊聽央視迎春倒計時廣播,一邊做餃子餡和包餃子,又炒了一個菜。

春節聯歡晚會開始的時候,正好餃子出鍋,她坐下來,一邊吃著餃子,一邊肆無忌憚的喝了一瓶雪碧。聽著節目中的熱鬧和喜慶,倒也覺得沒有那麼慘。

儘管如此,內心還是免不了有幾分失落和孤單,彷彿落單的雁一般。

母親沒有打電話給她,她也沒有打回去。其實她有想過要打一個的,但最終也沒有撥出去。

她這樣安慰自己:你已經是一個大人了,一個成年人。要學著脫離母體,自己生存在這個世界上。

後面的幾日,去城隍廟和豫園轉了轉,其餘時間就宅在家裡。睡到自然醒,吃吃喝喝,看劇讀小說,腹脹的時候做幾個瑜伽體式和健身動作。

日子不經過,很快就到了大年初六。她提前把衛生打掃好,去商場買一件新衣裳,大年初七精精神神去上班。

後面年中逮著一個假,回了一趟家。父母神色如常,彷彿不回家這件事根本沒有發生過一般。

於是她產生了一種新的體會,她對自己說:這樣也是可以的。世界比你想象的要寬容的多。

所以今年的春節,一如往年,她以工作為藉口,再一次選擇不回家。

與其一直陷在母親的壞情緒和不開心裡,不如遠遠躲開,轉而探索一下自己的人生。

因為自己這種有點“特別”的經歷,趙慕慈總覺得自己和別的孩子不太一樣。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是“正常”的,她從小學開始就抱著心理健康教育書籍讀好幾遍。上了中學之後,更是留意去看很多心理學方面的書籍,作為對自己的一種救贖。憑著聰明和天分,倒也能吸收幾分。

小小少女反應敏捷,不下苦功,成績良好,作起文章來又有一些超出年齡和心智範圍的深刻見解,因此很受老師們的賞識。

成年之後的趙慕慈在律所裡面依舊保持了她當初在學校的那份競爭優勢,即對人心的把握和一種精準的洞察力,這在很大程度要得益於她常年閱讀心理學著作和哲學著作對思維和見識的拓展。

可見苦難有時會成就一顆珍珠,或者借用另一句名言:上帝關上一扇門,便給你開啟一扇窗。或者更為詩意的一句: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進來的地方。

每次這樣想的時候,趙慕慈便對過去的經歷生出幾分諒解。覺得一切皆有代價,苦難也有相應的賠價。

儘管如此,在她內心深處,仍然執著的生長著一個生生不滅的幻想:

如果有的選,她寧願和別的小姑娘一樣平庸快樂,生活在一個父母和氣,溫暖有愛的家庭裡。

因為經常接觸心理學方面的知識,自然瞭解到很多心理諮詢師同時會去讀哲學,也會去靜坐禪修。趙慕慈一開始不能理解,因為她的頭腦是被理性主義、唯物主義和現代科學知識武裝滿了的。

直到有一天看到一位國內相當有名的心理學家講到自己去福建南禪寺靜坐禪修,趙慕慈忽然就好奇了,這位經常將西方心理學流派和弗洛伊德掛在嘴邊的心理學家,為什麼要到寺院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