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麗國主李發已經調集軍馬,準備趁除夕之夜發兵突襲遼東郡、玄菟郡等處,除夕當日,忽

然接得哨探來報說:“漢軍大將北澤為帥,調集數萬精兵,進駐遼東、玄菟境上。”

李發聞報,心中吃了一驚,北澤雖然不如縱橫威聲赫赫,但也向來為東胡所忌,如今北澤為帥,調集兵馬前來,李發已經知道漢軍有所準備,便問修魚子道:“國師以為朕還可以突襲遼東、玄菟二郡否?”

修魚子見此,恐不能相敵漢軍,便勸李發且罷兵,退回國內城,待時再舉不遲。

李發便傳令東胡諸國道:“漢今既然有備,朕且暫時退軍,以待後舉。”於是令諸國之兵也退回各自國中,仍然佯作安分守己壯,遣人來問候北澤,問將軍為何調集軍馬屯駐遼東、玄菟境上?

北澤便回書李發道:“吾奉令行事而已,無需多問原因。”於是親自駐守遼陽城。

正月初二,朝廷追封縱橫敕令傳達幽州,並任命北澤領幽州刺史,擢升鎮東將軍。

詔令至遼陽,北澤領旨意謝恩,於是便領幽州刺史,才將縱橫病卒訊息公佈,並將幽州刺史變更之事曉諭東胡諸國。

高句麗國主李發聞知,佯作驚訝之辭,使人前來為縱橫弔喪,並對北澤道:“漢朝太師新卒,令敝君茶飯難以下嚥,輟食兩日,為太師默哀致敬。”又為北澤祝賀,升遷為幽州刺史。

北澤便駐遼陽城,彈壓東胡。幽州刺史之事,除開軍務以外,都交給長史姬望負責。幽州遼東便又穩定下來。

再說縱橫之子甘安,自靖治三年來過幽州與縱橫團聚並尋根問祖之後,又返回長安,在朝中任太學博士,與宗室貴族子弟講述教授詩書禮節。甘安本決定再兩三年之後,待自己與顏氏的孩子稍大之時,便又再回幽州,與父母長住。去歲已經有所決定,準備在今年春節過後,便攜帶妻子,上書請調至幽州,相陪伴父母左右,以盡為人子女之孝道。但是未曾料到其父突然病卒。

甘安聞知其父突然病卒訊息,如聞驚雷,昏絕於地,其妻顏氏慌忙救起。良久,甘安甦醒,悲痛欲絕,望幽州方向長跪而拜道:“不孝兒若知如此,早在三年之前便留在幽州,晨昏相伴父母。今日孩兒已經明白過來,卻為時晚矣!聞知噩耗,令孩兒心中五臟俱焚,追回莫及!”頓足捶胸大哭,其悲傷之狀,令人不忍卒聞。

甘安數日寢食俱廢,神形憔悴,其妻顏氏勸慰甘安,又為縱橫遙相設定靈位祭奠,甘安只是悲傷獨坐,默默無語,皇帝差人來探視安撫,見甘安如此,皆感嘆其於縱橫父子親情是如此深厚。甘安便上書請命,要去幽州薊城為父奔喪,並守孝三年。

孝正皇帝見甘安上表,喟然嘆道:“大漢以仁孝治理天下,甘則寧天下道德君子,今有此孝道,不可不為表彰。”

於是下詔,准許甘安之請,令其為父守孝三年,並賜安車一乘,路途盤費等皆由官府供應,差數名護衛相護送甘安去幽州薊城。並表彰甘安孝道之行,佈告九州,以為天下範例。

甘安謝恩,便攜帶妻子,一行三人在數名軍士護送之下,於正月初五便向幽州而來。甘安心中悲痛,欲要見其父最後一面,恨不得一日就到幽州,但冬日天氣寒冷,路又難行,甘安又拖家帶口,所行甚慢,到達幽州薊城時候,已經是正月二十日了。縱橫已經裝殮入棺,還未有下葬,因為趙如霜心中知道,甘安一定回來奔喪,便將縱橫靈柩密封停靈在薊城寺院之內,就是因為要等待甘安到來。

甘安來到薊城,不及拜見幽州官員與後母趙如霜,便來到縱橫停靈之處,大哭拜倒在地,哀傷之情,令人感動。甘安數度昏厥在縱橫靈前,又一連兩日,水米不進,為縱橫日夜守靈,其孝行震動薊城,幽州官員都嘆道:“甘則寧與太師父子三十餘年,卻鮮有團聚見面之時,世人都以為太師父子情分淡薄,殊不知其情深厚如此!甘則寧真乃古之顏回、曾參、此言不虛也。”

趙如霜見甘安如此悲痛,恐傷及身體,便親自前來相勸,說已經將縱橫停靈一月沒有安葬,便是要等甘安前來,今不可耽誤了。

甘安再度悲傷,撫棺痛哭一番,只好同意將其父靈柩安葬。

於是幽州長史姬望親自主持,將縱橫葬在幽州薊城燕兒山上,此處松柏茂密,山有巍峨磅礴氣勢,下有河流蜿蜒,葬於此處,正可俯瞰山河一統。

甘安於是將妻兒安置在薊城,自己在燕兒山上縱橫墓前築廬而居,每日為其父焚香,每逢祭日,都陳設俎豆祭品,為其父祭祀。

甘安守墓三年期滿,朝廷詔令又下達,召甘安入朝為光祿大夫,甘安才在縱橫墓前大哭一場,收拾行裝,攜帶妻兒離了幽州,回到長安就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