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安在幽州與其父縱橫相見團聚,尋祖問根,祭祀先人,完畢之後,便與父母辭別,從幽州返回長安而來,縱橫與趙如霜親自送出薊城。

縱橫見甘安遠去,心中若有所失,對其妻趙如霜道:“吾師顧使君善於相人,曾預言我與前妻甘蘭婚姻不得長久,後果然只有三年緣分。今吾與吾子甘安,難道也是父子緣分淺薄嗎?”

趙如霜便勸慰縱橫道:“安兒乃忠孝道德之人,必然記得父母,至於緣分,則不是能強求來的。夫君且寬心,安兒必定再會回來與我們相聚。”縱橫心中悵惘,遂回薊城。

靖治年間,孝正帝用潛龍丞相治理天下,息兵掩武,勸課農桑,又商旅大興,經濟便迅速恢復,於是四海清平,人民安居樂業,匪盜絕跡。

潛龍丞相又推行文治,詔令各州,舉薦儒生,於是寒門之士,便有上進之路,學而優則仕,凡是精通四書五經等飽學之士,朝廷皆有任用。於是儒學興起,文教漸盛。

縱橫坐鎮幽州,東夷皆畏服,數年兵甲不用,刀槍以致生鏽。幽州十萬軍馬,朝廷曾下屯墾令,縱橫便命一半軍馬屯墾,以自給軍糧。但也並沒有廢武事,軍馬還是日日訓練,各地緊要之處,皆有重兵把守,太平之時,還需得居安思危。

靖治三年夏,東夷高句麗發生內亂,前番高句麗已經歸降漢朝,但高句麗國主昏庸不明,本欲傳國於其世子李秀,卻又聽信屬下讒言,言李秀當年在漢軍前來之時,曾率眾投降,貽誤國家,當有大罪,不能繼承王位。高句麗國主年老昏暗,聽信其言,便廢掉世子李秀,重立其幼子李發。

李發為人桀驁不馴,為麾下黨羽所蠱惑,恐其父反悔,盡然發動兵變,率眾逼宮,高句麗國主無奈之下,只好讓位,於是李發即位為高句麗國主,大肆鎮壓清除異己。

李秀恐自己呆在國內會遭遇大禍,於是便出逃烏桓觸,高句麗聞知,便令烏桓觸不得收留李秀,烏桓觸首領恐高句麗前來侵犯,便對李秀道:“何不求助於漢?”

李秀尋思前番於漢有功,於是便透過烏桓觸向漢軍求助,以為護佑。

駐守遼西、右北平漢將北澤聞知,便將此情上報給縱橫,縱橫聞知此信,與幽州眾文武官員商議道:“東夷諸胡內部紛爭,漢一般不便干預,然今高句麗李秀來投,昔日曾有功勞於漢軍,今不可不納之。”

於是便命北澤,接納李秀,且護送其來薊城居住,漢軍為其提供庇護。

李秀遂來到幽州薊城,拜見縱橫,感謝救護。縱橫便在薊城拔出土地,建造客館數十間,供李秀以及其部下居住,供給費用,並增派百餘兵丁為其護衛。

未幾,高句麗國主病死,李發便再無顧忌,

見李秀逃遁幽州,於是先遣使者向縱橫索要,縱橫不與,李秀便發怒道:“漢倚仗其強,欺負我等太甚!曾與我等盟誓,不干預我等國內之事,今收納我國反叛,是何道理!”便有不遵漢朝之心。

李發為人輕率狂妄,自不量力,取得高句麗王位之後,野心更加膨脹,於是整練兵馬,即位兩年,便訓練得兵馬四五萬人。侵略威逼遼東諸夷,逼迫其割讓土地,進貢財物。烏桓觸、扶余、獩貘皆不敢與其爭鋒,只好從其欲,委曲求全。

而漢朝正息兵掩武,發展經濟,不願再輕動干戈,高句麗雖有侵略他國之行徑,東胡被高句麗所侵犯諸國求漢主持公道,漢朝還是以大局為重,撫慰被侵犯諸國,息事寧人,並未見責高句麗。

李發見漢朝並不追究自己侵犯他國之事,愈加膽大。又與東瀛扶桑國連結,暗地結成同盟,準備以此對抗漢朝。

扶桑國處在距離遼東千餘里海上,為島國,其國之人,身材短小,所以漢又稱其為倭人。武帝時候曾遣使至漢,其國王曾受漢朝敕封為漢倭奴國王。

扶桑國境內也分為十餘小國,彼此互相攻伐,戰敗者失去立足之地,只好渡海遠遁,來到遼東,夷州,南陽以及中國等處。

偽燕海師將軍雲出日勝,便是東瀛扶桑國人,其在國內戰敗,逃至海上為盜,後才投奔偽燕的。

靖治三年冬,高句麗國主李發派遣東瀛刺客,潛至幽州薊城李秀客館,前來刺殺李秀,時李秀正在挑燈觀書,刺客從房梁入,躍下,拔刀刺之,李秀大驚,急喚左右,刺客武藝甚高超,格鬥擊傷兩名護衛,舉刀又來刺殺李秀,李秀慌忙提起桌案抵擋,四面軍士便圍將上來,刺客見事急,便又飛身上得房梁,以暗器擊李秀,中其雙目,護衛救下,刺客逃出。雖然李秀逃得性命,但因此而失明。

縱橫聞知刺客前來刺殺李秀,便立即下令封鎖薊城四門,連夜城內搜查刺客,刺客藏匿屋頂,天明之時,蹤跡被發現,縱橫部下護衛將軍令狐申率數名軍士圍定刺客,刺客不能逃走,欲要自殺,卻被令狐申一箭射中左腿,跌下房梁,為眾軍所擒,解拿至縱橫面前。

縱橫審問刺客,問其是不是高句麗指使?刺客不通漢話,縱橫才得知其是東瀛扶桑人氏,便令薊城中大鴻臚下屬官員前來,為其翻譯,縱橫道:“若從實召來,可赦免性命。”刺客為保命,便招供其是東瀛扶桑國武士,受高句麗國主李發重金相誘,前來刺殺李秀的,又供出同黨二人。

縱橫便令捉拿其同黨,二黨羽皆指揮刺客行刺幕後之人,見刺客當夜並沒有按照預定時間返回接頭地點,便知道行刺失守,早已經逃之夭夭。

縱橫尋思,高句

麗李發刺殺李秀,為何要用東瀛武士當刺客?這中間當恐有陰謀,於是連夜審問刺客,允諾其能供出詳實幕後之情,不當饒命,還當重賞。

這東瀛刺客,不過是為金銀賣命而來,見縱橫如此許諾,心有所動,卻不敢相信,縱橫便道:“吾乃漢朝太師,即昔時平定扶余的奮威將軍,說話自然算數。”

這刺客聞知縱橫便是當年奮威將軍,才將自己所知道的招供出來,只是刺客並不知道詳細實情,只隱約聽聞高句麗國主李秀與東瀛扶桑國人結成聯盟共同抗拒漢朝之密謀。

縱橫聞知驚訝道:“若如此,恐東夷再度趁機舉事作亂,今不可不詳察之。”便將那刺客先軟禁在薊城,囑咐好飯好酒相待。縱橫傳令駐守帶方、東部都尉度遼將軍習甲,名其派細作入高句麗、扶桑國打探實情。

習甲奉命,遣兩路細作潛入高句麗、扶桑國,半月之後,得報,此資訊為真實,高句麗國主李秀整練國內兵馬,對漢朝多有不滿,且扶桑大和國已經統一扶桑,其首領進位稱天皇,大和國天皇組訓軍隊,約有十餘萬之眾,又大肆建造渡海舟船,有窺伺遼東高句麗之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