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聞知此報,心下憂慮,對幽州官員道:“此情不可不奏聞朝廷。”於是遣使,飛騎報入長安。

孝正帝覽縱橫表章,完畢,便遞給潛龍丞相道:“相兄以為該如何處置?”

潛龍覽表,便奏聞皇帝道:“稟陛下,幽州有王太師十餘萬兵馬駐守,並不擔心遼東諸胡反叛危害國家。但那東瀛扶桑國若厲兵秣馬,入侵遼東,則當為大漢之大患,不可不先為提防。臣以為,高句麗國內奪位紛爭,乃其國內之事,大漢可以坐而視之,不參與其中。但其委派指使東瀛刺客前來幽州行刺,此不可不問罪也。陛下宜下詔,令太師問責高句麗,以武威在後震懾,令其與扶桑國決絕,如其不聽,再以兵擊之。”

天子沉吟片刻,便道:“今天下安靖,海內清平,朕正欲再現文景之治,不宜再動刀兵。今遼東高句麗、東瀛扶桑國雖有不軌之象,然尚未作亂。就可以丞相之策,漢先以天威示之,警告其安分守己,便可共享太平。如欲作亂,則當年漢朝奮威將軍平定扶余之事,便是前例。”

於是便下達旨意,詔令縱橫問責高句麗,並要求其與東瀛扶桑國斷絕往來。

縱橫奉旨,便親自至東部都尉,派人問責李發,召其來東部都尉問話對質。

習甲率數萬王師,在遼東境上屯紮,駐守帶方郡度遼將軍習甲,麾下亦有漢軍八千餘人。於是也奉令調集,以示漢朝天威。

高句麗國主李秀不願前來東部都尉,帳下便勸道:“今主公行刺事敗,已經稍稍惹怒漢朝,如將

不前去解釋,恐漢朝愈加發怒。”

李秀便問左右道:“吾已經得扶桑大和國相助,此時舉兵反漢,可乎?”

左右急忙道:“不可也,扶桑大和國遠在海中,雖然為我助,卻一時不能達,若大王驟然舉兵不利的話,則扶桑人可據海而守,大王卻不能守住本國了。況且漢朝奮威將軍今日已經又領太師重職,在幽州駐有重兵,大王非其敵手,今王騰既然前來,大王還是宜前往見之解釋為上。”

李發不得已,只好率護衛來到東部都尉,命國中軍馬駐紮境上為之保護。

李發來到東部都尉,見縱橫,縱橫以言責道:“為何不安分守己,派遣刺客,前來幽州行刺?且李秀乃君之兄也,今以避位在他國,為何還要如此相逼?豈以為大漢兵馬皆屯墾,便不能征戰了嗎?”

李發只好認錯賠罪,道:“行刺之事,非吾之意願,乃手下之人背吾行事,吾事後得知,十分震怒,現在已經主謀之人正法問罪。正欲要向太師解釋此事,太師就來召喚敝人了。”

縱橫道:”吾奉漢朝之命,鎮守幽州,保遼東安寧,誰敢作亂,吾麾下十萬精兵,已經數年未曾用了。”於是指東部都尉關下軍馬,對李發道:“王師威武,大漢不可犯,君不知否?”

李發便俯身在地道:“敝人自知漢朝威武,高句麗安敢生不軌之心?”

縱橫便拿出朝廷詔書,宣讀:令高句麗國主李發與東瀛扶桑國斷絕往來,漢朝將派專人前往監督。若不從命,詔令太師兼領幽州刺史王騰便可發王師征討!

李發聽罷,不禁驚出一身冷汗,又見縱橫身邊,數員猛將侍立,對自己虎視眈眈,關下漢軍,刀槍林立,以為漢軍將擒拿自己,不禁只覺脊背陣陣發涼,便伏地奏道:“大漢天威,敝人安敢不從之?敝國與東瀛扶桑國,只是商貿往來,並無謀反叛亂之事。敝人自回國之後,便關閉海禁,禁止往來。還請大漢遣使前往觀之!”

縱橫便收了詔令,對李發道:“君且放心,吾今日只傳達漢朝詔令於君,並不會為難於君。君今既然領受大漢詔命,便可回國,關閉海禁,休得遲誤。”

李發唯唯而已,領命告別而去。縱橫於是令幽州刺史部有司官員,前往高句麗國監督海禁之事。令護衛將軍令狐申率兵千餘,護送前往。自己仍然駐留東部都尉,以待回報。

李發雖然領命,但內心卻是不服,今日又被漢軍震懾,心中十分憤怒,回到國內,欲要反悔食言,然終究還是畏懼漢軍與縱橫威名,不敢在此時發難。只好遵照漢朝之令,在漢使的監督之下,下令國中各處海上關口,皆關閉,令國中東瀛人五日內離境,商貿也斷絕。

漢使駐留高句麗十日

,見高句麗奉令,於是便警告李發道:“今既然奉令,便當遵守,如若漢軍走後,又出爾反爾,後果自負。”李發口稱不敢。漢使遂回報縱橫,縱橫即從東部都尉撤回薊城,令各處軍馬,仍駐守各地緊要關口。

李發雖然心中十分氣憤,然不得不忍下這口氣,自此便更加敵視漢朝。於是又暗中招收智謀之士相助。

時有遼東玄菟郡術士修魚隱,通漢典,曾周遊華夏,拜隴西陰陽家車離子為師,習得陰陽讖緯之術,其人工心計,又多智謀,見陰陽家公孫範、歸海衛、車離子等人都以陰陽讖緯預言之術博取功名富貴,心甚嫉妒羨慕,也欲要進身取富貴,於是便周遊華夏,以陰陽之術遊說各州刺史州牧。

但華漢已經定天下,各州州牧刺史皆奉漢朝法令,並不再用術士,修魚子時運不濟,首先為涼州刺史顏芝所驅逐,此後又被益州刺史向宗拒絕,再南下交州,欲要遊說交州刺史趙安國,時逢趙安國病卒,繼任交州刺史楚月不喜術士之言,亦驅逐之。豫州牧車靖聞修魚隱虛妄之辭,認為其妖言惑眾,欲要擒拿交付朝廷,修魚子竟然預先預測得知,於是連夜逃跑,在中原、山東皆不能立足,便奔回玄菟老家,盤纏用盡,窮困潦倒,衣食不繼,狼狽不堪。

未幾,又見東夷諸國可以遊說,於是便在東夷諸國中活動,今番聞知高句麗國主李秀招羅智謀之士,於是前往高句麗,以言辭遊說李發,所言正中李發心中之意,李發甚喜,於是便將其收歸麾下,賞賜金銀馬車,賜給府第,修魚子這才脫離窮困潦倒,出行有車,飲食皆粱肉,得意洋洋。

時遼東形勢,撲朔迷離,修魚子窺得其中奧秘,便趁此為高句麗國主設謀獻策,又要禍亂遼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