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轉念片刻,便對趙如霜道:“今值國家太平,吾想將吾那孩兒喚到幽州來,與吾團聚。你意下如何?”

趙如霜微微笑道:“夫君孩兒,便是妾身的孩兒,有什麼見外呢?你若要讓他來,他願意來就成,我

只怕他不願意來呢。”

原來縱橫與甘蘭所生的孩子甘安,自12歲那年縱橫見過一面之後,此後便再沒見過。

縱橫現在都五十知天命之年了,其子甘安也到而立之年了。父子卻鮮有見面,今戰事停歇,縱橫自然想念甘安,欲要接來幽州團聚。

甘安隨甘成夫妻長大,自12歲那年見過其生父一面,後來入學,因為是奮威將軍之子,所以甘安頗受照顧,只是時逢亂世,戰事不斷,波及常山井陘縣,甘安少年時候並不順暢。但縱橫軍務倥傯,也無暇顧及。

甘安長成,相貌隨其母,性格隨其父,並不愛刀槍軍事,卻愛讀詩書禮儀。長成之後,學識淵博,通達明理,又道德高潔。被舉為孝廉,時常山屬於偽燕,甘安自知為奮威將軍之子,而其父又得罪公孫霸,所以不願為官,於是便閉門讀書,隱居鄉間,每日耕作,隱姓埋名生活,其情操道德高潔如此。

數年後,外祖父母甘成夫妻年高,相繼逝世,甘安悲傷如喪考妣,在外祖父母墳前築廬而居,守孝年餘。

時公孫霸又徵召賢達,井陘縣令幾番舉薦甘安,甘安都不就,燕相歸海衛得之甘安是縱橫之子,便派人前去看視,欲要請到朝廷為官,甘安見官軍前來,便逃跑山中避之,官軍終不能得。

公孫霸聞知此事,大為詫異道:“王騰之子在井陘縣,此事朕居然現在才知!”便令人去尋,甘安卻已經逃出井陘縣,變姓名,躲過盤查,一路遊學向西,至關西張掖,遂就在此地居住,拜關西學者為師。

時漢中王率軍攻取涼州,涼州復歸為漢之後,漢中王用金城太守顏芝治理涼州,顏芝也是儒生出身,推崇仁孝禮義,復興儒學,徵召儒生,甘安已經在張掖居住年餘,小有名聲,於是被舉薦為孝廉,甘安這才受之,便來到姑臧,在涼州刺史部官署任職書記。

甘安並不言明自己是縱橫之子,只說自己是常山人氏,因為躲避戰亂而來涼州,涼州官府人等見甘安並不姓王,都未曾想到其是揚名四海的奮威將軍王騰之子。

甘安品德高潔,秉性純良,為人十分正派,在官府做事又十分認真盡責,頗受好評。

顏芝驚奇甘安品德,認為其是君子的典範,欲要加授甘安姑臧督學官職,甘安推辭自己才學不夠,不足以任用。顏芝更加稱讚甘安品德,於是便將自己女兒許配給甘安,甘安與顏芝女兒成婚,時年27歲。顏芝仍不知道甘安是縱橫之子。

然天意湊巧,時有井陘縣五水鄉甘安家鄉之人,來至涼州姑臧,偶然無意之中見到甘安與顏芝女兒在城內集市上,於是上前相問甘安,問甘安為何在此?

甘安他鄉遇見故人,心中倒是也很高興,只是此

番便不能守住秘密了。甘安與家鄉那人言談之間,其妻顏芝的女兒發現異樣,便追問甘安身份來歷,甘安不得已,只好坦承相告。

顏芝女兒便將此事告訴父親,顏芝聞知後也不甚驚疑,道:“此子果然是品德高士!不想用心良苦乃至如此。”

於是便問甘安:”你是奮威將軍之子,為何要隱姓埋名呢?”

甘安答道:“我固然知道我父名聲,天下人皆知,然我父與公孫氏有仇怨,現在互為敵對,我在常山便不能住了,恐公孫氏將我執下以此要挾我父,為避嫌疑禍患,才來涼州,故此隱姓埋名。而我又知我父威名揚於四海,人皆敬之,我若亮明身份,則有借父之名方便之嫌,此為君子所不為也。故而不將身份告訴岳丈,還請見諒。”

顏芝聞言,嘆道:“賢哉!吾女婿可謂顏回復生也!”於是便向漢中王稟報此事,漢中王已經入長安,聞知甘安是縱橫之子,甚喜,於是徵召甘安入朝,聘請其為世子伴讀。

而此時世子劉政尚在成都,甘安來到長安,覲見漢中王,漢中王令其坐在身側說話,甘安通達禮儀,言談舉止皆符合聖人之道,建夏甚喜甘安,對其道:“如你未娶,孤當招你為駙馬。”甘安稱謝,因為世子劉政還沒來長安,甘安便請於建夏道:“甘安不過一文弱書生,此時大王為平定天下,正夙興夜寐,日裡萬機,甘安此時留在長安,無益於大王,徒增麻煩累贅,待大王復興漢室之後,以詩書禮義治理天下之時,甘安再來,可略盡一份綿薄之力。”

建夏稱讚,便准許甘安之請,於是甘安又回到涼州姑臧,暫不來長安。

漢定天下之後,華武帝即位為皇帝,立世子劉政為太子,昌武元年,便又下達求賢令,於是甘安奉召來到長安,為太子洗馬。

太子劉政見甘安,也十分敬重其學問道德人品,雖然甘安年齡小於太子,太子仍然以師禮相待。太子又出任冀州牧,甘安便隨太子來到鄴城,輔佐太子治理冀州。

甘安輔助太子,將詩書禮儀,冀州儒學又幸甚。百姓見之,皆紛紛誇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