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藩王使盜劫商賈(第1/2頁)
章節報錯
順安三年春四月,縱橫攜帶家眷,從上黨郡中都尉調任為冀州鄴城都尉,直接聽命於冀州牧王扶,負責率領冀州牧親兵護衛部隊百餘人。
縱橫之妻甘蘭也隨遷至冀州鄴城,王扶以侄媳相待,撥出自己府第數間房屋,以供二人居住。甘蘭便在鄴城與王扶一家生活。
順安初年,天下還算安定,但也有小的動盪紛爭。
自先皇帝駕崩,太子劉建夏被廢,閹宦外戚當政,於是朝廷漸失人心,各地藩王諸侯不法,更加不遵朝廷。
其中齊王劉開,封國在齊地臨淄,嫌自己封地狹小,末帝即位之後,上書請贈封地,朝廷沒有準許。齊王大怒,便持強凌弱,使詐吞併了臨近的膠西國,朝廷為平息齊王之心起見,便只好預設。膠西國世子劉察心懷憤恨,便南下遠遊,結交諸侯,以謀求維護漢朝綱紀。
齊王吞併膠西國之後,見朝廷並不追究,於是擴充兵馬,積累糧草,又向兗州、青州索地,二州刺史皆拒絕齊王,齊王便發兵先到兗州,圍定兗州昌邑城,逼迫兗州刺史周崇割讓兩郡之地,朝廷鞭長莫及,諸侯來救,齊王被迫退兵,然還是取得兗州泰山郡。
齊王公然行不法之事,於是各藩王皆紛紛仿效,其中趙王、楚王、吳王等也都驕橫成性,吞併小國,侵凌封疆大吏,各地州牧刺史皆不敢惹,三王與齊王暗中聯合,有舉兵反叛朝廷之意。
順安三年春夏之交,胡人萬騎從雁門南下,侵入長城之南,劫掠幷州,幷州刺史封章親率精兵萬餘,騎兵五千人前往擊之,大破胡人軍馬,追亡逐北,斬首三千。
此役中,上黨軍曹從事席威之子習甲參戰,習甲已經在邊關歷練兩年餘,為百夫長,聞知胡人入侵,於是請命參戰,封章壯之,拔給其百餘騎兵,以為遊擊馳援救應。
習甲正在巡視戰場,忽然遇到數百胡騎,便領軍百餘騎突入陣中擊之,習甲身先士卒,使槍挑落胡騎領軍首領,於是部眾士氣大振,激戰一個時辰,大敗胡騎,斬首百餘,俘獲馬匹亦百餘匹,餘者逃遁而去。封章大喜,於是以軍功拔習甲為校尉,領軍五百人。
封章大敗北胡,揚漢軍之威,朝廷於是加封章為太尉,但不過是虛銜而已。
封章幼子封驛,字傳車,也是一少年俊傑,自幼隨父習武,善使大刀,時年不過十五六歲,卻已經武藝不凡,此番亦建有功勳。
而前太子劉建夏被貶為西城侯,居住西城,低調自保,並未有所動向。只是與民女華玉凰成婚,並與上庸太守文廣之子文雄為連襟,文雄字兼武,有韜略,建夏深相接納,又與文廣聯合發兵剿滅山賊,得武陵人武策歸降,武策字兼文,武勇超群,建夏亦收羅麾下,重用之。
縱橫在鄴城為都尉,統率王扶的親兵。平日裡也負責州中軍士訓練等事,縱橫年才二十,勇武無雙,為軍中所敬服。
趙王自上次向王扶索糧被拒,心中懷恨,一隻要找事。但王扶整治冀州甚為得法,無隙可乘,又不好公然相發難,趙王思慮良久,沒有其他好辦法。
幕僚申公知道趙王心思,便對趙王奏道:“大王是否為無策相制王扶而煩心?王扶此人,斷大王之供應,誠為可恨。臣有一策,可以報此恨。”
趙王便問申公道:“先生有何良策,且講來與寡人相聽。”
申公道:”大王最近網羅招收軍士中有山中盜賊,江湖亡人,此等皆亡命之徒,以利誘之,可為大王驅馳用之也。大王所封之國,與常山、鉅鹿接壤,常山、鉅鹿多商賈富戶,常年行走往來幽、並、冀三州之間,大王欲要出此心中之氣,可暗中指使此等亡命山賊盤踞馳道,搶掠其財貨獻給大王,此不用大王勞師費力,便可得財貨金銀,而冀州境內盜賊頻發,朝廷若聞知,當追責王扶治理不力也。大王再上本參奏,即可使王扶罷冀州牧。此一舉兩得之事,大王可以行之。”
趙王聞言暗喜,但又覺得行此等之事,有失藩王身份,申公卻又奏道:“當今天下,朝廷昏暗,兵強馬壯者便可稱尊,大王堂堂宗室,豈可受制於州牧刺史?且大丈夫行事當不拘小節,大王欲要擴充實力,當不擇手段。此不過整治王扶之策,又何慮焉?”
於是趙王便從申公之策,就將此事讓申公去操辦,對申公道:“只要能整治王扶,此事又有何不能行之?寡人命郭舒將軍相助先生,以行此計。”
申公領了趙王言語,於是便與郭舒前往軍中,挑選得一夥山賊,約有五十餘人。此夥山賊原來是趙國境內太行山中結夥打劫賊寇,聞得趙王招募軍馬,便前來相投,首領喚作檀文虎,使用一柄四十餘斤大桿刀,有力敵百夫之勇。郭舒見檀文虎勇武可用,便保奏趙王,趙王一見,果然熊虎之將,甚喜,於是便收納其眾,安在軍中,以檀文虎為裨將軍。
當下申公召集檀文虎部眾道:“今大王有一好差事,要使用你等,你等可願意效力否?”
檀文虎便問道:“末將等歸服大王麾下,便當聽從驅遣,水火不避,但不知是何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