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新任太守驚後輩(第2/2頁)
章節報錯
三人之中,魏昭年紀最長,現任東郡太守。許昭最少,時任左馮翊,為三輔官員之一。
三輔官員,即長安周邊關中地區,分為右扶風、左馮翊、京兆尹三部,設三名官員治理。權職非輕,差不多與郡守相當。
顧昭時年不到四十,亦同王扶類似官宦,自幼讀聖人之書,立志齊家治國平天下。皆願展胸中才幹,治理
州郡而報效大漢。
顧昭來到上黨長子城,王扶出迎,兩人皆彼此久仰聞名,今一見如故,言談甚歡,遂結為好友至交。
三日後,王扶將郡中事物皆全部交付顧昭完畢,最後又將上黨太守印綬交出,顧昭遂任上黨太守。
王扶即將走馬上任冀州牧,顧昭設宴,為王扶踐行。郡中軍曹從事習威、郡丞張奉等相陪。
席間,王扶說道:“上黨為幷州大郡,百姓人民眾多,幸得當今天下無事,又賴諸君努力,所以年年民豐官足,賦稅大成。今還望顧少明繼任之後,將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比吾在任時候更為豐足。”
顧昭舉杯謝道:“王使君是天下大材,在下豈敢比肩之?不過在下既然繼任上黨,必定不使上黨一郡之政荒廢也。王使君治理冀州,才是天下重任,任重而道遠,使君不可不弘毅。”
言罷眾人皆笑,繼續飲酒談笑。
酒酣,王扶忽然嘆氣,眾人急忙問何故而嘆?王扶沉吟片刻,才道:“吾觀天下大勢,恐難將在太平無事。”
眾人又忙問何以見得?
王扶又慨嘆數聲,道:“朝廷行事不明,廢長立幼。今又外戚宦者當權,朝政恐不能好。四方諸侯藩王,皆有背離之心。若一朝朝綱不振,不臣之人便將有不軌之舉動,此必然禍亂四海。今天下正是此等形勢也。吾已經擔憂日久,今見在座諸君,皆大漢賢良忠臣,所以才一吐露之。”
顧昭等亦知朝政日益毀敗,然此等之言,官場皆忌諱之。今聞王扶提起,皆默然無語。
良久,顧昭才道:“使君所憂國事,也不無道理。然大事自有朝廷主持,非吾輩可以決定也。為人臣者,當盡忠職事,以報國恩便可。”
郡臣張奉也道:“使君賢良,今領冀州,便是大漢之幸。使君只需治理好冀州便是,何必憂慮朝廷呢?”
王扶道:“此倒是自然。只是吾輩為朝命命官,食君之祿,不敢不心憂天下。吾今提起此言,不過是藉此望諸公居安思危,不得廢武事也。俗言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今雖然太平無事,然郡中軍兵武事不可廢也。吾上任冀州之後,也必當整頓冀州兵旅。上黨為人口眾多之郡,吾在此五年餘,養有精兵萬人,望少明接任之後,還勿要廢之。當備不測之需也。”
顧昭稱謝,座中皆心憂天下大漢官吏,今王扶此言,眾人也各自心有所感觸。
軍曹從事習威便道:“朝廷雖然不明,但四方諸侯多半還是忠良之材。比如封刺史,忠勇為國,不避生死。今幸得封刺史為大漢鎮守幷州,倒是考慮及此,不廢甲兵。最近又頒發給各郡命令,招募軍士,一便以歷練養兵,一便以衛戍邊疆。下官亦願意讓犬子應召,令其前往邊
疆歷練數年,也勝過在此郡中值守。若天下果亂,後輩也能馳聘疆場,戡平動盪叛亂有人。此是下官為大漢所能盡一份力也。”
王扶、顧昭聽後皆稱讚習威高義。王扶便道:“既然有此歷練機會,當應召為便也。令郎乃血氣奮勇之輩,今在郡中為護衛校尉,以吾觀之,非其施展才能之所也。吾侄王騰,待此番探親回來之後,我待其學業完成,必將也遣往邊疆歷練數年,如此才方可成就大器。”
顧昭聞言不禁問道:“王使君之侄,為何人?”
習威便笑道:“王使君之侄王騰,有萬夫不當之勇。此子材能萬中無一,必是大將之器。”於是便將王騰情況對顧昭描敘之。
顧昭聽後不禁慨然嘆道:“有此等後輩俊傑,即便天下將亂,大漢也將可保無憂也。”深奇王騰。
從此之後,顧昭便記住了王騰。後來顧昭升任幷州刺史,天下大亂,王扶戰敗病卒,王騰便率其餘部投奔顧昭,顧昭深相接納,讓王騰駐守西河郡,引以為強援,與國賊公孫氏抗衡。後來顧昭為上郡叛將刁囂反水所害,顧昭被逼自殺之前,傳遺命讓王騰率兵平叛。王騰便率西河之兵,疾行軍至上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平亂,親手誅殺叛將刁囂,為顧昭報仇雪恨,此是後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