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王扶繼任冀州牧(第1/2頁)
章節報錯
幷州刺史封章,為幷州上郡人,行伍出身,武藝高強,善能領軍,長期駐守北邊,為大漢忠勇武臣。威震河朔二十餘年,胡人皆忌憚其威名。
封章以軍功領幷州刺史,年已五十餘歲,鬚髮已白,然寶刀未來。繼任幷州刺史以來,一邊任用賢能治理郡縣,一邊加強武備,整頓邊防。
順安元年,先皇帝駕崩,新帝初立,封章聞冀州牧韓景請辭,便上書朝廷,保奏上黨郡守王扶為冀州牧。
又下達命令,招募各郡建勇兒郎,前往朔方邊關歷練,以為國訓練培養王師官軍。如尋常百姓者,可先為軍士,待以後再以戰功提拔。各郡中有軍職者,為軍校,歷練數年之後,提升為偏將。
於是幷州各郡健勇兒郎,都紛紛前往應召,欲要建立功名。
雲中太守管旅之子管奉、九原太守封武之子封倫都出身將門之家,正當少狀之齡,便應命前往朔方邊關軍中,都用為校尉,屯駐邊關,歷練守邊。
上黨郡軍曹從事習威聞知,便也有心讓其子習甲應召,只是還一時尚未與習甲說之。
習甲已經聞知此事,便請其父道:“孩兒立志習武,以衛、霍為楷模,當率千軍萬馬,立功沙漠。今孩兒武藝已經學成,在上黨卻無用武之地。似此終日值守護衛,何時能夠封候拜將?願父親讓孩兒前往邊關,以為國戍邊、殺敵建功!”
習威本有此意,只是其夫人不願習甲前去邊疆,所以一時未有說起。今見習甲自己願意要前去,心下也甚為高興,便道:“你既然有此志向,為父也當成全之。”
沉吟片刻,又對習甲道:“邊關艱險,不比上黨。此去歷練,若遇胡寇,當真刀真槍廝殺,你母親憂慮至此,不願意讓你前去。”
習甲奮然道:“大丈夫學成武藝,不施展之,當為人所笑也。邊關戰場,才是孩兒效命之所,願父親勿要疑慮!”
習威點頭道:“為父自當同意。但你到邊疆,休要以兵戈為兒戲,當愛惜自身性命。此去邊關歷練,並非上陣廝殺。需得遵從軍紀,且不要逞血氣之勇,勿要讓你母親擔憂。”
習甲點頭應允。於是習威便說服其妻,準備讓習甲應召,前往朔方邊疆從軍歷練。
習甲得知其母應允,大喜,次日便到郡中官員處報名登記造冊,州中卻有軍令規定,只要應召,十日內便要到達邊疆報到聽令。
習甲尋思此次前往朔方,恐一兩年後才能回家。而好友王騰探親未返回,習甲本來欲要勸王騰也一道共同前往朔方邊疆,但其父習威說王扶太守要王騰跟隨其去冀州。習甲於是想等王騰返回上黨之後,與其話別再走。
王騰卻還有十日才能返回上黨。
然軍令如山,既然已經應召
,便不可違背,如果失期,恐將受軍法。
習威見此,便勸習甲道:“你與王騰情真意篤,志同道合,此番即便不能相見,但來日方長,頂多一二年後,你回鄉便能再見也。今既然應召,還是先前去罷。”
習甲不得已,於是給王騰留下書信一封,委託其父道:“王騰返回上黨,必然將來尋孩兒,但那時孩兒已經身在邊疆。請父親將此信交付給他。”
整理停當,收拾行裝,數日後,郡中十餘命兒郎齊聚長子城,州中有關官員便帶領眾兒郎一齊出發,馳馬向朔方郡邊關而去。
這十餘人,大多都是郡中官軍子侄,前往邊關歷練都是有軍職的,待歷練數年之後,升為偏將,此等之事,從軍之人皆趨之若鶩。官府令自備馬匹,自應召起十日內到朔方軍中。習甲父親為郡中軍曹,頗有家資,為其準備一匹上好駿馬,行禮都託在馬上。
出發當日,習甲父母親自送其到城外,其母見之不禁傷感。習甲拜別父母之後,卻一躍上馬,手提銀槍,馳馬向北而去了。
不想此時一去,便與昔日好友一別十餘年。二人再次相見之時,王騰已經是成名猛將,名滿天下,真可謂是造化弄人。
顧昭既然已經接任上黨太守,王扶便準備走馬上任冀州牧。於是舉家搬遷,王扶為官清廉,除開俸祿之外,別無其他奢侈家財。當下便僱傭了兩輛馬車,一車乘坐家眷,一車運送家中細軟,家中僕從皆步行。王扶乘馬,只帶數名隨身軍士護衛。
府第本是官府所有,王扶便將太守府第奉還官府,顧昭接任,便住進太守府。
王扶臨別之時,對顧昭道:“吾侄王騰探親歸家,約半月後便回。本欲要讓他跟隨吾一道前往冀州。然一時不便,待其返回上黨之時,少明可以先用之。待吾再冀州方便之後,再調其前來。”
顧昭道:“賢侄既然如此英雄,在下也當見識之。使君安心上任,賢侄到來之事,在下當會妥當安排。”
王扶便與許昭告別,帶了家人僕從等一行十餘人,便望冀州去了,顧昭派人護送到冀州境上。
冀州治所在魏郡鄴城,距離上黨不過五六百里路程,車馬五六日便可到。王扶行至涉縣,進入冀州境內,冀州牧韓景已經派人前來迎接。王扶謝過韓景,於是便隨其前往鄴城。
冀州牧韓景聞知王扶到任,即便率冀州官員出鄴城迎接。王扶一行入鄴城,遠遠見冀州牧儀仗陳列於鄴城西門下,麾蓋之下,中間一蒼髯老者,正是韓景。
韓景乃陳留人,為韓國貴族後裔,儒生出身,從縣令勝任冀州牧,從官為宦已經四十餘年,其人好詩書,崇尚仁義,治理州郡,亦得人望。今年及七旬,身體衰朽,難以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