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英便奏道:“王、張二將,皆臣在荊州時候麾下部將,臣深知二人之優長。諸葛笑峰臨終之前,曾與臣言其身後當以王節為帥代之,又擔憂二人旗鼓相當,建議臣留用王節而罷黜張寵。然臣以為水師將才難得,若罷黜張寵,為國家之損失也。臣請以王節為上將軍統領大漢水師,張寵為上

將軍統領大漢海師,水師節制海師,如此,二人之才皆能盡用之。張寵雖然受王節節制,然位與其相等,臣在其中斡旋,便可使二虎共處一山無爭鬥也。”

華武帝聞奏,便降旨道:“王、張二將皆丞相昔日部將,能善駕馭二將者,非丞相莫屬也。今準丞相之奏。”遂下詔命,加王節為安南將軍,大漢水師都督,並節制大漢海師。張寵為安東將軍,大漢海師都督,二人皆封為列侯。水師將軍車邈為龍驤將軍,封為列侯。水師將軍甘勝戰死遼東,為國捐軀,追諡其為勇侯,厚加撫卹其家族。

華武帝又命劉察再議之。劉察遂奏道:“左將軍楚月、右將軍展鴻、後將軍左超、鷹揚將軍盧飛、鎮軍將軍陳業等將,此番平定遼東,戰功甚大,不可不賞。臣奏請根據軍功或提拔軍職、或增益其等封地戶數不等,並賞賜金帛。”

華武帝准奏,令領英與劉察、文雄、章武等商定,因為諸葛笑峰已歿,荊州刺史空缺,遂抽調兗州刺史劉虛為荊州刺史。展鴻此次戰功居於諸將之首,又兼有文武之才,領英遂擬定由展鴻補任兗州刺史。楚月文兼武備,平定高句麗,功勞僅次於展鴻,且善於鎮守邊疆。劉察道:“前者,交州刺史趙安國令使者上奏朝廷,言其年老,恐有不測,請朝廷擬定交州刺史人選。今楚玉狐正可用之也。”眾人皆首肯,於是便擬定楚月補任交州刺史。後將軍左超因軍功授以襄陽太守,併兼領荊州兵曹從事。鎮軍將軍陳業率部鎮守遼陽,遂加陳業平東將軍。鷹揚將軍盧飛加四品中郎將,據各自增益封地戶數不等。餘下軍將,皆按照戰功給以封賞擢升。

漢軍功臣封賞完畢。領英又奏道:“偽燕公孫貴等一干降臣二十餘人,今已經隨軍至長安覲見陛下,請陛下召見招撫之,以安降人之心。”

華武帝遂下旨,讓丞相與御史大夫等議定招撫偽燕降人事項,待後日命公孫貴等入未央宮覲見。

領英便與劉察等商議道:“偽燕公孫貴降漢,為示漢朝安撫四海之意,前番在遼東招降燕軍之時,吾已經允諾封公孫貴為歸命侯,以帶方縣為其食邑,給與一百護衛,燕軍方降。今不可變更,以免其心不安。”

劉察道:“降人來朝,按照漢朝禮制,當留置京師,不放其歸國,以免生亂也。”

文雄道:“以吾之見,偽燕已經覆滅,王師在遼東駐有重兵,王驃騎駐守幽州,足以彈壓遼東。今丞相既然前有諾言,不便背之。”

大將軍陳功亦道:“大漢正當威服四海,以示胸襟。如留偽燕降人於京師不放其歸封地,恐有失於天下也。”

劉察聞言意乃決,遂同意遣回公孫貴。於是聯名奏聞華武帝,華武帝亦准奏

第三日,華武帝設朝,命大鴻臚劉巖持皇帝命,宣偽燕降人入宮覲見。

公孫貴等便在漢軍護送下進入長安城,入未央宮,伏地拜見華武帝,俯首稱臣。華武帝與漢朝群臣觀之,見公孫貴三十餘歲年紀,面容羸弱嬌柔,其順服之意甚恭,口稱降臣覲見大漢皇帝陛下,望大漢皇帝陛下赦罪。漢朝群臣見之驚異,華武帝見之,心中暗自道:“公孫霸亦可謂一時雄主,不想其子如此不堪,誠所謂犬子也,朕可無憂。”於是便命公孫貴平身,降旨封公孫貴為歸命侯,以帶方郡帶方縣三千戶相封,准許舊臣跟隨伺奉。命其可再長安暫居,待來年開春之後,再就封地。

公孫貴心下甚喜,遂率群臣謝恩。華武帝因為領英等相奏,欲要留用偽燕丞相歸海衛、大司農汪謙等人,授以官職,歸海衛請辭道:“陛下隆恩,然降臣不敢領受。未亡之人,苟且餘生而已,不堪再拋頭露面為陛下效力。如陛下開恩,且容降臣隱居於蜀中峨眉山,以終餘生。”

汪謙亦辭道:“臣不能死國,已經為天下所笑。今若再為官,將為後世所譏也。罪臣不敢再為官,願作大漢一布衣,潛身縮首以終天年。”

華武帝見之,遂不加勉強。於是賜歸海衛金帛,從其請,歸海衛便叩謝天恩,與公孫貴拜別,帶了舊日二從者,騎馬從長安望蜀中而去,隱居於峨眉山道觀,不問世事,朝夕研習道法吐納之術,以養天年。

汪謙遂賜金放回,歸回陳留鄉里,閉門讀書,以經學自娛,謝絕交往,以終餘年。

偽燕降將姬超,因為反正歸順有功,漢朝便用為撫軍將軍,賞賜其在長安城府第一座。降將鍾方,用為丞相府倉曹。蓋班、史燎、焦勇等,漢朝皆用為將軍,各自賞賜各有差。偽燕剩餘降臣官吏,願意留在長安為官為吏者,可任其自願擇之。華武帝有意要保全吳江性命,遂令其為歸命侯侍衛之臣,遣其居於遼東帶方,不在中原,便可避禍也。吳江謝恩,退出宮中,居於館驛,便與公孫貴旦夕相伴,形影不離,唯恐為人所害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