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重建華夏領群英 第328章 君王託國囑丞相(第1/2頁)
章節報錯
昌武三年秋,漢定天下,四海安靖。華武帝下詔大赦天下,四海之民,皆歡喜踴躍,勤勞耕稼。昌武初年國家新建,朝廷輕徭薄賦、勸課農桑,今歲又值中原豐收,各地無天災人禍之苦,流民已絕,天下九州,逐漸恢復生機。
丞相潛龍在長安總領百官,開府治事,無所不統。華武帝因為年高,精力衰竭,遂將政務皆託付於丞相。自居長安甘泉宮,以頤養天年。
潛龍丞相代皇帝執政,權勢無可比擬,幾與皇帝等同。然領英雖然權傾朝野,卻大臣卻並無謗議。領英並不專權擅斷,國家所有大小事務,皆先諮詢群臣商議決定,然後施行。劉察、文雄等重臣,皆敬重丞相,京師各官員,無不服之,三輔之民,皆傳頌潛龍丞相功德。只有華武帝舊日近臣董乾等數宵小之輩,見領英總攬朝政,大小事務,華武帝並不過問,心中擔憂。一日,華武帝在甘泉宮太液池中划船,近臣董乾等侍者,在華武帝面前垂淚,華武帝驚而問之,董乾等道:“臣等服伺陛下,已十餘年,陛下英明神武,又仁而愛人,臣等當生死相隨陛下。今陛下年老,不問政事。臣等憂慮大漢天下將不為劉姓所有矣。”
華武帝聞言,知董乾等人之意乃在影射丞相專權。遂叱董乾等人道:“國家大事,非你等所能言也!是何人讓你等出此言語?”
董乾等伏在船上奏道:“朝中群臣,皆敬服丞相,非有人指使臣等。臣等追隨陛下多年,見陛下皇權旁落,心中不忍,所以冒死奏聞,請陛下分丞相之權,以保大漢江山世代穩固。”
華武帝隨責董乾等人道:“丞相文治武功,國士無雙,朕年高精力不濟,所以令丞相待朕處理朝政,群臣皆服,天下得治,正是大漢之幸甚也。你等無知,奈何要分丞相之權?此國家大事,非爾等所能議論也。”
董幹還跪泣奏道:“臣等不懂國家大事,只是為愛陛下,憂慮丞相權大,威望佈於四海,將危及劉氏也。”
華武帝道:“丞相忠心,天日可表,且又是朕賢婿,你等休得離間朕君臣之義。”遂斥退董乾等,嚴令其等勿要再出此等之言,否則將治罪重罰。
華武帝回殿,至皇后宮中,玉凰見華武帝面帶慍怒之色,遂問華武帝道:“陛下逍遙自娛晚景,今有何事不順陛下心意乎?”華武帝怒氣未消道:“董乾等近臣,言朕將國事委以丞相,勸朕防範丞相,以分其權。朕恐此等流言,若散佈朝中,為有心之人所利用,將不利於朝廷也。”
玉凰聞言,笑而對華武帝道:“董乾等奔走小臣小人之言,陛下又何必在乎呢?”華武帝道:“丞相才兼文武,國士無雙,乃朕所倚仗重用者,朕斷然不可廢丞相,如此大漢
中興之事業,恐將成畫餅耳。然丞相當前所處之境,實為身不由己。朕為丞相所憂慮之,心中不暢。”
玉凰聞言,思索良久,便奏明華武帝道:“潛龍丞相外與陛下有君臣之義,內與吾家有翁婿之親。乃陛下股肱心腹之臣,代陛下總領朝政,有何不可乎?董乾等此等小人之言,度丞相君子之腹,陛下英明之至,奈何疑惑乎?”【*…愛奇文學#~更好更新更快】
華武帝道:“朕非疑惑丞相,乃憂慮朝中群臣若有人此言,則將危及丞相治國也。”
玉凰道:“妾有一策,可化解陛下憂慮。”
華武帝喜道:“皇后有何策?可以使朕君臣相安,不相猜疑?”
玉凰道:“帝王駕馭群臣,必有馭臣之術。潛龍丞相為吾家女婿,必然忠心輔助吾家。然樹大招風,眾心不免疑惑,陛下如分丞相之權,則君臣將生嫌隙,大漢中興事業必然受阻。臣妾聞昭烈皇帝在白帝城病危之時,託孤武侯,曾對武侯言:如此子可輔,則輔之,如不可輔,君可自取。昭烈此言者,乃帝王馭臣之術也。陛下不妨效仿之,今除夕將近,各州官員將來朝賀。陛下可於除夕朝會之時,大宴群臣,可向群臣事先頒佈詔書,言陛下百年之後,令丞相輔佐太子,如太子不可輔助,丞相可自取之。如此,丞相必然忠心輔助大漢,又將為丞相釋疑,正是一舉兩得也。”
華武帝聞言大喜道:“此策甚妙!皇后之賢,當為娥皇、女英媲美矣!”於是決定在除夕朝會上宣佈此事。
冬至已過,轉眼除夕即將來臨,朝廷令各地州牧刺史並駐守四方大將朝賀,各地州牧刺史接到詔命,遂都朝賀長安。唯有交州刺史趙安國年紀高邁,不能遠行,特遣其子趙真代自己前來長安朝賀。其他各州大員、以及鎮守徐州衛將軍武兼文、鎮守涼州鎮國大將軍獨孤虎等人,皆前來長安。
昌武三年冬十二月底,漢朝十三州各州牧刺史來朝、齊聚長安,華武帝大喜,便與皇后在未央宮召見十三州州牧刺史,只見司隸校尉雍州牧文雄、冀州牧劉政、豫州牧車靖、徐州牧伍玄、荊州刺史劉虛、揚州刺史車安、益州刺史向宗、涼州刺史顏芝、幽州刺史王騰、幷州刺史封驛、兗州刺史展鴻、青州刺史趙山、交州刺史之子趙真等十三人地方外朝大員從左側魚貫而入,潛龍丞相率京師官員從左側而入,奉常吳河主持朝儀,內外群臣皆朝拜華武帝,行三跪九仰大禮。華武帝龍顏大悅,傳命眾卿平身就座。禮畢,遂對群臣道:“朕賴卿等忠心輔助,得以天下安定,九州漸興。卿等勞苦,今值歲末,朕特召卿等回京朝賀,以示朝廷撫慰之意。”
領英遂啟奏道:“年歲將盡,陛下召十三州州牧刺史朝賀,以示撫慰,此漢
家禮制。臣以為地方大員來京不易,當不誤國事,還請各州牧刺史在廟堂述職。”
制曰可。
於是以文雄為首、十三州刺史各自述職。其中荊州刺史劉虛尚在兗州刺史位上、兗州刺史展鴻尚未到任,於是荊州政事述職由荊州長史左浚代為述之,兗州政事仍由劉虛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