幷州刺史部監察區為華漢十三州檢察區之一,位居大漢正北方位。下面管轄九個郡,從北向南分別為五原、朔方、雲中、定襄、雁門、太原、西河、上郡、上黨九郡。

其中幷州刺史部州治治所為太原郡晉陽城,太原郡為幷州第一大郡。治所晉陽城,晉陽城建立與春秋時期,為北方四大都會之一,歷來都是三晉名城。

自周朝成王之弟唐叔虞封於唐,便是晉之始祖。後唐叔虞之子即位,改國號唐為晉,這便是晉的由來。

後來韓趙魏三家分晉,晉陽為趙國所有。秦滅六國,設立太原郡。漢承秦制,仍為太原郡,設立幷州刺史部,以晉陽為幷州治所。

其次便為上黨郡,是幷州第二大郡。上黨郡地處中原之北,土地肥沃、人口眾多,經濟興盛。

五原、雲中、朔方、定襄、雁門等郡,皆地處北方邊疆,與北胡接壤,歷來都為華夏中原邊防重地,朝廷多駐精兵猛將鎮守。

西河、上郡二郡,地廣人稀,多沙漠,土地貧瘠,靠近朔方。但土地遼闊,多產牛羊戰馬,民風彪悍,也是大漢兵甲重地。

漢設定州刺史,本只是朝廷所派監察刺探地方官員所用,起處官位品級並不高。但自東漢後期,刺史便一躍成為一州之長,總攬一州軍政大權,是名副其實的封疆大吏。

華漢也沿用此種制度。刺史和州牧並行之,二者官位級別相同,但州牧在資歷名望上比刺史要高。也就是說,相對於朝廷來說,州牧地位要高於刺史,職權略大。

華漢分天下為十三州,只有中原四個重要的州設定州牧,餘下皆只設刺史。

十三州只有司州、豫州、徐州、冀州四個州設州牧。司州即司隸校尉監察區,因為司隸校尉轄區大多為雍州故地,時人也稱司州長官司隸校尉為雍州牧。

州以下設郡,一州分別有六至十數個郡不等,一郡之長為郡守,又稱太守。華漢郡守在漢朝也屬於地方重要官員,雖然受刺史或州牧管轄節制,但有便宜奏事之權。即可以越過州牧刺史直接向朝廷上書言事。

其中大郡重郡郡守,可直接向皇帝上書言事。如若政績顯著,才幹突出,在刺史州牧空缺之時,還可以直接擢升為刺史州牧。

王扶三十九歲出任上黨郡守,已經算是漢朝地方高官了。俸祿為真二千旦,與刺史俸祿級別等同。

真二千石俸祿,只指月俸祿米收入為二千石糧,(漢時候一石大約為一百二十斤,摺合成現代大約為60斤,30千克樣子)。如此算來,王扶每月官俸有十二萬斤糧米。足夠一家十餘口人日常用度開銷,還綽綽有餘。

王扶讀書明志,學而優則仕。自二十三歲入仕以來,一心為國為民,勤於政事

,不為自己謀私利。為當時官員中比較少見清正廉明者。王扶又德才兼備,善於治民。所以民多擁護,官聲頗佳,聞於長安朝廷。

先皇帝大統元年,欲要重用有才幹之人,王扶受幷州刺史舉薦,得以從代理雁門郡守調任上黨郡守,掌握上黨一郡軍政大權。

上黨官民,皆聞知王扶賢良,多為擁護。王扶上任,治理上黨一年,便有顯著政績。

王扶為政凡事多親力親為,經常巡視郡縣,以監督郡中各縣官員行事是否合乎法度。自王扶到上黨郡上任,一年以來,以前縣令怠政,受賄貪汙之行為便大為收斂。官吏仗勢欺人、魚肉百姓之事,也大大減少。上黨郡逐漸政治清明,上下相安。

在王騰到達長子城前日,王扶到郡中屯留縣等地巡視,處理公事費時二日。巡視完畢後,已經是第三日下午時分,王扶便立即令打道回府。

左右隨從勸王扶道:“太守日理萬機,不得絲毫空閒。今日天色已晚,且待休息一日,明日再回上黨罷。”

王扶對左右道:“吾受國恩,接任一郡重任,不敢有絲毫懈怠,以誤郡中之事。今吾已經離開長子城三日,郡中公事恐有堆積,不可不速回。”

左右隨從道:“下官等見太守公事繁多,終日忙碌。恐過於傷神費力,所以勸太守當多做歇息,以愛護千金之軀。”

王扶聞言呵呵笑道:“吾今歲剛年四旬,正是盛壯之年,何辭辛勞?你等勿要憂慮,既然入仕為官,當得為民請命。吾若一日不早回,郡中便將耽誤荒廢許多事。”

於是便不作停留歇息,快馬加鞭,帶左右隨從馳往長子城而來。

此時正是午後之時,夕陽西下,但見數騎絕塵而去。

王扶回到長子城,已經是天黑多時,王扶不及回府中,便乘馬徑直來到公署。公署有值班官員,見太守夜裡風塵僕僕回來。不忍王扶繼續操勞,便對王扶奏道:“太守巡視郡縣數日,郡中並無緊要大事,此些尋常事項,下官已經代為處理了。請太守回府中歇息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