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騰見一騎馬官員而來,軍士悄悄告知便是軍曹將軍大人,王騰慌忙伏地,拜見習威。對習威道:“實在不敢當,晚輩孺子正是王騰。”

習威呵呵大笑道:“甚好!剛才我兒欲要與你交手較量,你為何不敢應手呢?”

王騰拜謝道:“孺子一介貧寒之民,初到上黨,軍曹大人公子是將門之子,孺子哪裡敢冒犯之?”

習威呵呵笑道:“你雖然年少,卻也知道禮節。”便又問王騰道:“今我請你來府中,正是為一觀你之勇武。且我兒習甲與你年歲相仿,我就令你二人交手較量,以定優劣。只是需要全力而為,勿得想讓。你敢應命否?”

王騰恭敬答道:“軍曹大人之命,孺子豈有不敢遵從之理。只是孺子雖然有些力氣,但並未習武,不通武藝刀槍,恐不堪與少公子比試。”

習威道:“無妨。今特令你二人比試,吾親自裁判,心中自然有所分寸。”

王騰不敢違背,於是便遵從習威之言,答應與習甲比試。

習威便令都入府中,問過王騰吃過飯沒,王騰說吃過了。於是習威便在府中庭院裡擺下擂臺,令其子習甲與王騰比試。

習甲聞知其父令其與王騰比試,倒也遂了心願,欲要戰勝王騰,以逞少年之勇,便迫不及待上場。

習威道:“今你二人比試,三局兩勝,勝者有賞。”遂命人取銀錢一千文,稱勝者就以一千文五銖錢賞之。

(五銖錢為漢朝主要流通貨幣,五銖錢各時代價值不同。此時五銖錢一文可買草紙一張,二十文便可吃一餐飯。一千文相當於現在人民幣大約六七百元。)

習威此意,是在於有心賙濟王騰。

於是擺下擂臺,府中從人等皆來觀看。習威坐在庭院臺上,親自為其裁判。習威下令道:“第一局可先比試角力!”

於是命二人舉府中石墩,習威是武官,府中有軍械練武器材。石墩有五十斤、一百斤、一百五十斤,二百斤、三百斤乃至五百千斤種類。刀槍弓馬皆具備。

習甲平日練習武藝,此時也只能舉一百五十斤。

而王騰輕而易舉舉起二百斤石墩。

眾人見之大驚,都驚歎王騰天生神力。互相議論道:“我等成年大人,也不過能舉起一百五十斤,此子才十三歲,就能輕易舉起二百斤,真是罕見!”

第一回合王騰獲勝,習威不禁也心下驚訝,又問王騰道:“你最重可負多少斤?”

王騰據實答道:“在家鄉之時,曾一次負重二百餘斤奔走數里。卻也不知道到底能負重多少。大人如要驗視,孺子可再試舉三百斤石墩。”

習威急忙制止道:“不可,你方年少,恐傷氣力。”原來習威也是深知練武之人需要循序漸進,十三四歲之時,不可過度使力,如一旦傷力,將終生無用。

第二回合,兩人赤手相搏。

習甲輸了一局,心中有點慌張,便想搬回一局,習甲心想自己練過拳腳,王騰不曾習武,便可再拳腳上贏他一局。

二人便對陣,交手過招。王騰雖然不曾有教師教授武藝套路,然身手矯健靈活,無師自通,又力氣比習甲要大,所謂一力降十會,習甲雖然會幾手拳腳,但兩人相博十數個回合,習甲竟然不能佔得優勢。

習威見王騰雖然不知武藝招式,捱了習甲數拳,卻猶如無事一般,而王騰有所顧忌,並不對習甲出拳,習威見狀已經知曉勝負。於是命令比武停止,對二人道:“此局仍然是王騰獲勝。你二人有異見否?”

習甲也覺對戰王騰頗感吃力,自己雖然打中了他幾拳,然而並不能扭轉下風之勢,若再戰十餘合,自己必定不能招架。心中開始畏懼王騰勇力,見其父裁判結果,也只得服輸。

習威便道:“三局王騰已經兩勝,結果已經分曉,不必再比試。”於是便令人將一千文銀錢賞於王騰。

習甲心尚不服,又對其父請道:“還未必過刀槍弓馬,孩兒未必便輸掉。”

習威呵斥道:“我已知你二人優劣高下,即便是再比弓馬,你氣力也不及王騰明矣。且王騰並未習武,如何能與你比試弓馬騎射?你即便勝之,也不為光彩也。”

便對眾人道:“吾位居上黨郡軍曹從事,統領一郡兵旅,知曉軍中之事,勇士才能。常以為吾兒習甲當有猛將之資,今見王騰,勝過吾兒數倍也。王騰之材,萬中無一也。”

眾人聞之皆驚疑欽羨。王騰謝過習威,趁不敢當誇獎。習威笑道:“國家正是需要你這等文武之才!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你有如此之材,便不能自棄荒廢,當練就大器,為國家效力。吾明日便稟告王太守,為你擔保,王太守必然將培植提攜你也。”

言罷,又令王騰與其子習甲結為兄弟,習甲年長王騰一歲,便尊稱為兄,王騰為弟。習甲開始甚為不服王騰來自鄉野,但比試之後,見其勇力果然在自己之上,心中開始敬服。

俗話說文人相輕、武人相重,少年血氣方剛,雖有一時衝突,但轉瞬間便煙消雲散,化敵為友。習甲自此與王騰結為兄弟,后王騰成為當世一流名將,習甲也跟隨王騰,常年在其麾下,東征西討,後引兵鎮守遼東帶方郡緊要之地,也成為華漢名將,此是後話。

習威試過王騰武勇材質之後,心中便也有扶持栽培之意。於是賜賞王騰銀錢,來日稟告王扶,極力保奏。當日便命王騰與王六都在府中歇息,待明日王扶回來之後,便帶其見王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