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漢二位飛將軍,前後相繼,威震東夷、北胡,捍衛北疆六十餘年,兩人一生征戰,為華漢立下不朽功勳,故事頗富傳奇色彩。

王騰的故事,在第一部中過於簡略,還得從頭說起。

王騰起於微末,生於貧寒之家,還是在前漢朝先皇帝年間,王騰出生幽州漁陽郡安樂縣塞上村一家貧寒之家中。

前漢朝先皇帝,為華武帝、漢末帝親身生父。

先皇帝最後一個年號叫大統,大統年號是先皇帝所用的第四個年號,只使用五年半,先皇帝便駕崩。少子漢末帝即位,改元順安。

先皇帝早期尚還勤政,後來日漸昏庸,親近小人、寵信奸佞,如此二十餘年,朝政已經日漸毀敗。

民變於內,敵侵於外,天下有分崩之前兆,先皇帝對此無力應對,便更改正朔年號為大統,企圖祈求上天護佑漢朝統一之局面。

但是先皇帝二十餘年怠政荒淫,已經得罪上天。前漢朝分崩離析之勢,已經非人力意願和更改正朔年號可以阻擋。

先皇帝嫡長子劉建夏,當時立為太子,太子性仁慈,為人忠正,善辨忠奸,心懷若谷,屢次勸諫先皇帝,觸犯龍顏。

朝中奸臣宵小之輩,忌憚太子英明神武、志向高遠,恐太子即位之後,其等將失勢。於是趁機在先皇帝之前構陷太子,先皇帝怒,隨即準備廢太子。

大統六年,先皇帝正欲要廢太子劉建夏,重立其幼子劉炳,忽然一天划船遊太液池中風,得惡疾,兩月後便不治駕崩。

於是大將軍張莽、中常持朱糟等人把持朝政,隨即便擬下先皇帝遺詔,廢太子劉建夏,貶至上庸西城為侯,扶立先皇帝幼子劉炳,即漢末帝,改元順安。

自此,天下十三州諸侯、藩王見朝廷如此昏庸,便不遵長安號令,各自紛紛割據自治,互相攻伐,天下兵戈大起,其混亂之勢,有如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之時。

……

王騰生在漁陽郡,漁陽郡歸幽州刺史部監察管轄,當時前漢朝鎮守幽州刺史是韓廣國。

幽州地處北疆,兵甲興盛,民間從軍之風盛行。幽燕之士,從軍建功封侯者亦不在少數。所以幽燕男兒對從軍為業皆趨之若鶩。

王騰其父名為王定,年輕時候也曾從軍為士卒,後來與胡人在邊疆相戰,身負重傷,又因為天寒,一時救治不及,遂落下病根,傷及臟腑,雖然留得性命,但已經成為傷殘之民,不能再幹重活。

幽州刺史部軍部有司便將王定遣回鄉里,念其為國傷殘,已經無力耕稼,便撫卹王定五銖錢一萬文,讓其在漁陽郡豐樂縣為官府看守一個府庫,每月領受薪水若干以維持生計。

王定後來娶一窮苦人家女兒為妻,生子王騰。夫妻二人皆體弱多病,

王定為官府看守府庫,妻子為人漿洗紡織,二人相依為命,省吃儉用,撫養王騰。

王騰六七歲之時,王定想要讓王騰讀書,因為無錢聘請先生,便請塞上村中一村儒吃酒,卑躬祈求,願為村儒一家浣洗衣物,請求讓王騰在其私塾旁聽。

村儒念及其心誠,便答應收王騰入學,為其啟蒙。

王騰因此得以入學,教習兩三年,王騰稍能讀書習字,略略知春秋大義,漢家經典等書籍。

王騰十歲,啟蒙已經完畢,又無錢再繼續讀書,於是便在家幫父母做活。為人放牧牛羊,略略得以吃口飽飯。

先皇帝大統二年,王騰年十三歲,身高便有七尺,雖然還只是少年,卻跟成人身材幾乎相近。

王騰本來就很能吃飯,十三歲之時,突然飯量陡增,一餐可吃成人二人之量。其為幫工放牧之家,見王騰如此能吃,怕被吃虧了,便不再僱傭王騰。

王騰飯量驚人,塞上村遠近村民聞知,都感到驚奇,便不敢僱用其做活。王騰不得已返回家中,一時無事可做,家貧,父母收入微薄,難以撫養。

其父王定見之,不忍王騰捱餓,便與其母商議道:“我兒王騰善能吃飯,此好事也。”

其母道:“何以見得為好事?王騰一人一頓飯吃得比你我二人都多,如此窮家薄業,怎能供應得上?可是不讓其吃飽,恐又誤了身體生長。”言罷,心中悲傷,疼愛其子,以手抹淚。

王定道:“你婦人家有何見識?我曾從軍,聞知能善飯者,必有千鈞之力。我年輕之時,也能吃飯,如不是負傷落下此等病根,現恐怕也是幽州一將軍。我兒王騰年少便能有此飯量,正是猛將之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