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善飯少年在寒門(第2/3頁)
章節報錯
王騰母親又說:“那你有何辦法,能使王騰吃飽飯?”
王定說:“我王家一族在漁陽這一支,大多都是平民百姓,沒幾個家業大點的。但是有一人,現在官居上黨郡守,若能將我兒託付他處,必然能夠有出息。”
王騰母親聽後不禁笑道:“你是頭腦犯渾了還是想當官想瘋了?人家堂堂太守,朝廷命官,豈能是你我這等草民可以攀附的?”
王定笑道:“你不知此人為誰?此人名叫王扶,是我同族同輩,雖然屬於遠方親戚,然年幼之時與我為總角之交,時常一起嬉戲玩耍。後來他父母遷居幷州,便不曾再見面。至今算來,已經三十年了。”
王騰母親笑道:“俗話說: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更何況你與人家三十年不曾見面?人家今日已經是一郡太守,你不過一介布衣平民,如何能攀上這般交情?”
王定道:“自少年分別之後,也漸漸忘卻。然自我從軍歸來,與你成家之後,有一日忽然聽族人說起王扶已經當了縣令
,後又數年,又聽說他已經官升太守,今便在上黨郡當太守。我因為內心慚愧,一時也未得同你說起。今日尋思,既然我兒有猛將之材,便可託付王扶使君栽培。”
王騰之母聽後不禁也覺有理,於是便與其夫商定,準備託人帶口信給上黨太守王扶,言及此事,希望王扶太守能夠提攜栽培王騰。
次日,王定又將此事對王騰說起,道:“為父曾經從軍,甚知軍中一二。你才十三歲,就能如此飯量,長成後當必然有千鈞之力,是猛將之材。可惜你生在平民之家,為父為母養不起你,怕耽誤了你前途,所以將你託付給遠方叔父王使君大人,望你遵從父母之命。”
王騰流淚道:“孩兒哪裡敢嫌棄父母?儘管一切都聽從父親大人便是。”
王騰生來性情樸實敦厚,能夠懂得忍讓,讀了幾年書後,愈加寬以待人,行為端良。
於是王定便請咬牙拿出家底銀兩置酒席請塞上村同族之人吃飯,席間談及此事。同族之人中有到漁陽、上黨等地經商者,名叫王六。說可以將此口信帶給王扶。
王定大喜,便付給王六資費盤纏,請村儒寫下一封書信,交與王六,待王六再到上黨經商之時,便可設法託付人將書信遞交王扶。
卻說王扶,字子助,祖籍漁陽郡豐樂縣,與王定等人是同族,算是遠親。
王扶也出身貧寒,幼年時居住在豐樂縣塞上村,年紀小王定數歲,兒時為玩伴。經常在一起嬉戲玩鬧,後十餘歲時,其父母從商,便離開豐樂縣塞上村,遷居幷州太原郡。
王扶自幼聰敏,其父母經商略有起色,稍有積蓄,便為其聘請教書先生,王扶讀書甚有天資,二十歲之時,便成飽學之士,英俊之才。
二十三歲時,為人所推薦,任職幷州刺史部雁門郡廣武縣從事書記小吏,後才幹突出,提升為縣丞,三十歲時又被舉孝廉,不久便出任廣武縣縣令。
王扶治理廣武甚有政績,雁門太守便用其為郡中郡丞。後數年,接任雁門太守,未幾,上黨太守空缺,王扶因為善於治民理政,幷州刺史便上報朝廷,舉薦王扶接任上黨太守。
王扶任上黨太守之時,正是先皇帝大統元年,王扶時年三十九歲。
大統二年,王扶四十歲,履職上黨太守已經二年。正是年富力強之時,王扶躊躇滿志,欲要招收人材,大展其胸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宏圖。
時朝廷日漸毀敗,地方尚還稍可。幷州也是北方邊疆之地,接近朔方,胡人屢次南犯掠奪,所以幷州甲兵不廢。歷任幷州刺史,皆是以軍功擢升任用。
大統元年,朝廷任命平北將軍封章為幷州刺史。封章武將世家出身,當時王扶調任上黨太守,歸封章管轄。
幷州用兵所需賦稅,大多為太原、上黨二郡中供應。王扶政績顯著,多出賦稅,封章十分讚賞王扶治民才能。王扶聲名,聞於長安。
話說王定那族人王六,受王定之託,半年之後便又到上黨經商,此時正是秋季。那族人與王扶也有親戚關係,買賣完畢之後,便到上黨郡治所長子城中來尋訪。
聞城中百姓言王太守在校場檢閱兵馬。於是王六便到校場來觀看,果然見王扶坐在在帥臺之上。
因為一時不便面見,王六便透過一守衛軍士,請其通告王太守。
那軍士聽見是王扶親戚,便告知上司。上司得知,便讓那族人前來相見,問得詳實,便又轉告郡中軍曹從事習威。軍曹從事習威說:“此乃私事。且稍待之,等王太守公事完畢之後在作區處。”
王扶在上黨檢閱郡中兵馬,公事畢,回至公署,稍作歇息。又伏案看文書冊籍,郡中軍曹習威遂請入見,王扶命其進入,習威說有一人自稱太守親戚,有書信送達太守大人。
王扶不禁皺眉道:“吾早已經定下規矩,不可以為吾薦人,以吾為太守緣故,藉此提攜親戚故人,如此朝廷綱紀安在?你今為何又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