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武帝坐鎮長安,以潛龍為丞相,總攬國家軍政大事,又用驃騎大將軍王騰為上將軍,兼領幽州刺史,統十萬強兵坐鎮幽州,以安北疆。

丞相潛龍奉詔率師征伐遼東,驃騎大將軍王騰為副統帥,統十萬雄兵鏖戰遼東一年,破公孫霸遼東十餘萬兵馬,偽帝公孫霸覆滅,遼東平定。

王騰因戰功赫赫,增加封地兩萬戶,又加太尉銜。仍領幽州刺史,節制幽、冀、並三州軍事。

華武帝在位四年,崩,太子劉政繼位,又加王騰為太師。

劉政即位,是為漢正帝,正帝改元靖治,以丞相潛龍總統國事,息兵掩武,與民休養生息,力圖恢復大漢繁榮。

如此數年,天下已經逐漸恢復生機,田連阡陌,雞鴨成群,炊煙裊裊。市井繁華,道路流民已近乎絕跡。

大漢逐漸富饒。

然而東西南北四夷之族,彪悍善戰,前雖然被漢朝天威所震懾,安居本地,不敢有所行動。但此時也蠢蠢欲動,萌生不臣之心。

四夷之人見漢朝日漸富饒,且已經五六年不再用兵。不免覬覦漢朝富饒,於是心生非分之想,準備待機再起事,侵犯漢地,掠奪漢朝財富。

漢朝雖然息兵掩武,然而並未廢武事,東四南北四方皆有能征善戰之將駐紮坐鎮,漢朝王師二十餘萬,大半皆屯駐邊境,兵精將勇,輜重充足。

四夷一時並不敢輕動。

於是各自暗中聯合,交通訊息,商定集合四夷之力,從東西南北四方進攻大漢,令漢朝難以招架。如此便可破漢朝王師,事成之後,瓜分漢朝土地,掠奪金帛子女。

四夷之中,以北胡最為強盛,北胡之國,原本為匈奴。

史書記載:南有大漢、北有強胡,胡者,天之驕子也。

匈奴在漢武帝時為衛青、霍去病大破之,後幾乎又為漢所滅。

然匈奴各部,仍然有數十萬眾,在華武帝時候,畏懼大漢兵強,為自保計,退居塞外,十年之後,各部又完成統一。

大單于統一昔日匈奴各部,遂稱北胡國。

北胡國有控弦之士二十餘萬,戰馬四十

餘萬匹,牛羊不計其數。

其次為東夷國。

東夷諸胡,為烏桓、扶余、獩貘、肅慎、高句麗等聯合而成,諸胡兵馬有十五萬之多。

東夷諸部以高句麗兵馬最強,遂奉高句麗王為皇帝,諸胡首領皆為王。東夷諸胡統一建國,稱東朝,漢稱之為東夷國。

再次為西戎國,即西域諸胡大小十餘部,羌人首領勢力強大,統一各部,建立大羌王朝,首領稱天王,有兵馬十餘萬之多,漢朝稱之為西戎國。

最後者為南蠻國。

南蠻國主要為南越諸多夷族所合併而成,勢力主要分佈在交州、益州南部,以及朱崖洲(朱崖洲即當今海南島)以及南洋各部蠻族,南越首領建國自稱南越王,擁兵十萬,漢朝稱之為南蠻國。

北胡、東夷、西戎、南蠻四國在十年之內相繼建立,四面包圍漢朝,對大漢虎視眈眈。

起初,漢朝兵馬強盛,四夷並不敢有所舉動。大漢王朝初定海內,欲要發展經濟,恢復國力,於是裁減軍隊,掩兵息武。漢正帝即位,不喜兵戈,大興文治之事。傳旨四方邊疆守將,四夷若不犯漢,則大漢當相容之,以免挑起戰爭,耗費國力,傷及蒼生。

於是四夷之族,一時不能進犯漢朝,便積蓄軍力,暗中連通。自北胡國建立之後,連結高句麗,高句麗又合兵東胡五部,此後數年,西戎、南蠻皆仿效之。

漢朝得知四夷合併建國,丞相潛龍深為憂慮,然若要舉兵征伐,勢必阻礙打斷漢正帝中興繁榮漢朝事業。

漢正帝亦不願攻敗垂成,君臣相商,議定國策,還是決定以息兵掩武,發展經濟為國本。

靖治六年春,高句麗國主已經合兵東胡五部,建立大東國王朝,自稱皇帝。

太師、驃騎大將軍、領幽州刺史王騰聞之,深為憂慮,上書朝廷,言東胡諸部合兵,公然稱帝,恐其有不軌之舉,請朝廷以策制之。

朝廷得報,漢正帝召丞相潛龍商議。

丞相道:“東胡雖有不軌之舉,然其並未犯漢之實,陛下在幽州有驃騎大將軍王騰十萬兵馬,足可震懾之。今若一旦開啟戰端,恐有損於陛下興漢大業。臣以為陛下此時當加強幽州防務為宜。在中原整練兵馬,未雨綢繆,以備不虞。”

皇帝詔準,遂下旨驃騎大將軍王騰,先按兵不動,嚴加防範東胡不軌之舉。詔令其非萬不得已之時,不可用兵。

又下詔令有司遵照丞相之策,在冀州、青州等地,招募軍士,操練兵馬。

驃騎大將軍王騰為當世天下最負盛名的兩位名將之一。

王騰征戰一生,協助華武帝平定幷州、冀州、幽州以及遼東,功勞巨大,為華漢開國元勳。官至驃騎大將軍,又加銜太尉、太師,併兼領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