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國都,長安城,未央宮。

靖治六年十二月寒冬。

夜空中一抹殘月,寒光映照城牆。

朔風凜冽,凝凍紅旗。

星光點點,清輝灑落帝都。

長安城外馳道之上,一騎飛騎正疾馳而來。

馬蹄聲急促,鑾鈴音清脆。

入夜已經子時,滴水成冰。

飛騎使者馳至長安城南門外,手持符節令牌以示守門閽者,宣稱有重大事件稟報天子,請開城門放行。

皇帝已經安寢。

守門閽者立即報告城門校尉。

城門校尉聞知事情重大,不敢怠慢,深夜親自馳馬來到南門,驗視使者符節,得知事體重大,關係國家安危,便火速稟報司隸校尉。

司隸校尉聞知急報,大驚,立即披衣起床,傳令備車,深夜進長安內城未央宮中,有要事奏聞皇帝。

皇帝在睡夢中醒來,聞知司隸校尉有急事稟報,即命其入寢殿相見。

司隸校尉領飛騎使者入內,拜見漢家天子。

使者拜伏於地,呈上幽州刺史奏章,泣奏道:大漢太師、驃騎大將軍、幽州刺史王騰已經於五日前病逝於幽州薊城軍中。

天子聞報,驀然間睡意全消,心中震動,龍顏悲慼,繼而竟神思恍惚,一時無語,良久才恢復常態,仰天徐徐長嘆道:“朕又折一棟樑,大漢今失一庭柱矣!哀哉!”

皇帝心中悲傷,泣數行而下。

太師、驃騎大將軍已逝,茲事體大,事關國家北疆安危。皇帝接得此報,不禁陷入深深憂慮之中。

……

華漢靖治6年。

大漢又再定天下,已經十年。

仍然沿襲恢復漢制,分天下為十三州刺史部,每州以刺史或州牧為最高行政軍事長官。

十三州州牧、刺史為封疆大吏,所任人員都為朝廷忠心鯁骨之臣,多文兼武備,才幹優長,為大漢之精英。

十三州刺史部州牧刺史直接受命於朝廷,與數個郡國共同拱衛大漢,分治各州。

大漢海內平靖,國泰民安,如此十年。

然而暗流湧動。

當今天子,為華武帝嫡子,名劉政,已經即位六年,時年39歲。

華武帝劉建夏,本為前朝漢帝嫡長子,為太子,後因先皇帝昏聵,奸臣當道,為宵小之輩所不容,繼而被廢,貶為西城侯。

時朝政紊亂,天災民變,繼而導致天下大亂。

遼東豪強公孫霸乘勢而起,起兵侵入中原,掠奪漢地,饕餮天下。

中原諸侯各自為政,雖有聯合相抗,然終非公孫氏對手,被逐一擊敗。

公孫霸兵強馬壯,將中原諸侯打的落花流水。趁勢佔據北方,又數年,攻陷長安,掃滅諸雄,兼併中原北方九州,篡漢稱帝於洛陽。

西城侯劉建夏,為挽救漢室,

中興大漢。便在西城招收豪傑,得潛龍等人輔佐。

西城侯以西城、漢中為根據,以前太子身份,號召南方諸州併力扶漢除賊,進而取得益州、荊州,聯合揚州、交州。據長江而與公孫霸相抗。

西城侯舉興漢大纛,混一東南,令公孫霸止步長江。

西城侯遂稱漢中王,率東南三州軍力同公孫霸交戰,幸得海內人心向漢,忠臣志士相得力輔佐,與公孫霸鏖戰數年,佔據戰略主動。

漢中王再發兵與公孫霸決戰,屢破其軍,恢復長安、洛陽,驅逐公孫霸於遼東,進而入長安再建大漢,即皇帝位,是為華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