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遵等徐州豪強叛軍亂黨一路東奔,奔至東安海邊,還剩一千人,彭遵等恐漢軍追及,遂不顧其他,速速率眾豪強至海邊碼頭登船。因其舉事之前有所準備,大小海船二百餘隻皆齊備,眾豪強家眷都在東安,又運載有百餘船輜重貨物,所以此番一到海邊,便登船出海,航行夷州而去。彭遵等又善於航海,一行二百餘船,算上家眷僕役等約有兩千之眾,船上載有戰馬千匹,軍資器械等甚多,浩浩蕩蕩,聲勢浩大。

關陽第三日率軍追至東安海邊之時,彭遵等已經撤離,關陽只得率軍返回。

大將軍陳功已經平息下邳叛軍,遂定徐州。青州刺史趙山平定琅琊、東莞二郡,兗州刺史展鴻平定東海郡,豫州牧車靖引兵圍困彭城,彭城見下邳以經被朝廷奪取,遂舉城而降。

領英在沛郡聞知捷報,見自王師至此,前後不過五日時間,便速蕩平徐州豪強叛亂,不禁驚歎道:“以吾前番料知,平定此番之亂非十餘日不可,然只用時五日,實在出乎吾所預料之外也。”感嘆良久,乃對左右道:“徐州豪強勢力不可謂不大,大將軍只率五千騎兵臨徐州,賊首便聞風而竄,徐州能得以迅速平定,雖古之名將,用兵亦不過此耳。今成就此功者,乃大將軍與三州刺史之力也。”於是便傳令三州刺史,各往下邳取齊,商議要事。領英便帶隨身護衛馳往下邳而來。

不一日,領英至下邳,伍玄與章武迎入城中,正在敘話之間,三州刺史陸續而至,依次見過丞相與大將軍。伍玄便在下邳城設宴款待,又下令犒賞三軍。

席間,領英先舉酒為謝三州刺史此番相助平亂之功,三州刺史皆謙遜回禮。領英又對眾人道:“大將軍威名震動四海,只率五千騎突至下邳,賊首便聞風而走,竟然使數萬叛眾,卷旗而降,此大將軍之虎威所致也。圖不敢不敬大將軍酒。”遂出座舉酒為章武祝壽,章武亦離席還禮道:“此番平定徐州,非吾之能,乃藉助朝廷天威與諸君相共助之力也。吾觀徐州豪強亂黨,畏懼朝廷,叛軍皆烏合之眾,並無戰心,其必不敢跟王師對抗,所以才敢以五千騎前來,又賴諸君後助,才得以迅速彈定叛亂。”

酒酣,領英又對眾人道:“徐州雖然平定,然賊首彭遵等豪強之黨逃脫,其若奔至海上,恐將繼續為害,吾已令海師上將軍張寵領軍征剿之,然欲要平定之,恐還需時日。”

忽然關陽率兵回至下邳,報說彭遵等豪強兩千餘眾已經駕船出海,約有大小船隻二百餘艘,載有兵馬,軍資輜重甚多。漢軍追及海邊之時,其已經出海半日。

領英等聞知亦甚驚訝,章武道:“徐州豪強何其如此之眾?彼載軍馬出逃,恐將在海上為

亂,朝廷不得不相剿除。”

趙山道:“徐州豪強不法由來已久,至今已經數十年,其等善於航海,熟知海上地理,今率眾出海,恐將逃往夷州,據此以圖存也。”

領英聞趙山之言,忽然醒悟,遂擊掌道:“趙青州果然高見!夷州孤懸海外,前者偽燕餘黨亦據此地抗拒王師,燕將雲出日勝曾率海師從遼東連通夷州。今番偽燕已滅,夷州當為大漢收取。大漢已經有精良海師數萬,正可趁此而收取夷州也。”

眾人聞言皆稱善。章武道:“丞相如收取夷州,還當仔細從長計議。”

領英道:“然也,吾先在徐州籌劃排程。待徐州局勢大定之後,大將軍可率王師回朝代吾向陛下覆命。各州刺史此番平亂有功,吾當向朝廷報奏。”

三州刺史皆領命,章武又對領英道:“徐州有丞相在此坐鎮,自當無憂。然丞相還朝之後,徐州局勢,恐將反覆。”遂以目視領英。

領英已經會意,眾人皆望丞相答覆,領英見此,遂道:“王師此番平定徐州,當一勞永逸也。吾待徐州形勢大定之後再回朝,可無憂也。”

座中各刺史大員皆舉酒稱賀,唯有東道主徐州牧伍玄默然,不曾發言。伍玄自知其才能不足以領徐州,以致叛亂之事,勞動朝廷王師。伍玄對領英與章武甚為恭敬,席間只有敬酒而已。

晚間宴會散去,領英入館驛中安歇,章武前來探視,對領英道:“徐州東南要地,需得一文武兼備者領之,今伍玄雖有虛名,然為朝廷大計,還請丞相更換徐州牧,以便東南安定也。”

領英尚沉吟唯有答覆,忽然又有兩人自外面進,拜伏餘地,奏請丞相更換徐州牧。領英視之,乃豫州牧車靖與兗州刺史展鴻也。

領英道:“若驟然更換伍玄,恐于徐州有諸多不便也。”

車靖奏道:“徐州要地,伍玄不能鎮守明矣。如不換之,恐叛亂再起,又將累及各州也。丞相如憂慮更換伍玄等將不便,可向朝廷保奏,召其入朝為官,待以高位,仍不失其心也。”

領英聞言意遂決,問道:“諸君所言有理。然此事如何行之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