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梟道:“我軍已近陷入絕境,唯有投降方可全生耳。今漢軍能圍殲我軍而不進攻者,意在不欲血戰,其今又願意招降我等,可見其誠意明顯,末將以為當從之。如此三軍可保。”

公孫英聞言冷笑道:“黃將軍為姬超所言說動,欲要向漢軍投降乎?”

黃梟道:“今日之局面,當作權宜之計。大燕自入主中原,十餘年來,用兵不止,三軍將士早已厭戰思得承平。大將軍欲要再相戰,恐三軍將士不再用命,若一旦軍中禍起蕭牆,後果將不堪。唯今之計,只有與潛龍相商,求得公孫太子有一存身之地,我等便報陛下大恩耳。大將軍與蓋將軍所言據有樂浪、帶方之地自守之事,恐漢朝不能聽從,末將還請丞相定主意。”

公孫英等聞言見黃梟所言正是軍中實情,又恐士卒譁變,此刻皆都色厲內荏,不禁一時語塞,遂都目視歸海衛,看其如何主意。

歸海衛來回踱步數番,忖度良久,方下定主意,對燕軍諸將道:“我

軍欲要割據樂浪、帶方,漢朝必不從。然我等亦不能就此盡交出兵馬投降,以吾之見,潛龍欲要我軍投降,可先答應將帶方一縣為公孫太子殿下封地,容許其領五千人馬為護衛,內自治帶方,外可服從漢朝。對大燕諸將士官員,皆不追究前罪,加以厚待撫慰,如此,吾四萬軍馬便可降也。諸君以為如何?”

黃梟、史燎二人聽罷,即上前奏道:“丞相英明!就請丞相以此議與漢軍相商,若潛龍聽之,乃四萬大軍之福也。”

公孫英等雖然不甘如此,然形勢所迫,不得不從之。於是歸海衛定下主意,便差人知會漢軍,約定明日上午,請潛龍丞相軍前相見。

姬超歸報領英,言歸海衛請軍前相見商議之時。領英笑道:“歸海衛到此時刻,還尚欲要與大漢要價乎?”對姬超道:“老將軍此去燕軍軍中,可見其軍容如何?”

姬超道:“其軍容尚可,然以老夫觀之,皆強作士氣,色厲內苒。其軍戰心已失也。”

領英道:“燕軍本來就已厭戰,今老將軍此去傳諭,又使其皆信降順我軍便可得優待也。三軍士氣以奪,戰心瓦解矣。燕將雖然不降,其軍已經不能用也。”

領英正在與姬超相談,忽然燕軍差人送來歸海衛書信,約定潛龍丞相明日上午,軍前相見。領英隨即批覆,應允之。

次日正午,三軍用過早膳之後,領英便從東部都尉城中出,左邊縱橫、右邊姬超等將士簇擁,縱橫以萬餘精騎在後列陣,進至城外一里駐紮,等候歸海衛前來。

燕軍也列住陣勢,歸海衛率領諸將出軍營,乘馬而前,左邊公孫英、右邊蓋班,後面史燎與黃梟等人相隨,背後亦有萬餘軍馬列陣,與領英軍馬相隔約半里之遙。

領英見距離尚遠,遂命再進一百步,歸海衛見之,也再進一百步,雙方距離五十步之遠,於是停住互相答話。

領英抬眼觀歸海衛,見其面容精瘦,清奇古貌,頗有謀士之風範,約有五十餘歲年紀,領英與歸海衛雖然多次交手對壘,讓只聞其命,並未見過其人。今見歸海衛,相貌奇特,心中暗暗稱奇,遂在馬上拱手相問,道:“歸海丞相海內智士,圖未出竹廬之時,便有耳聞,今日有幸相見,誠為三生有幸。”

歸海衛也定眼試看領英,見其容貌儒雅,身材短小,留三縷短髯,約有四十歲上下年紀左右。不禁心中也暗暗驚奇道:“人言潛龍身形相貌奇特,今日一見,果然如此。”於是便在馬上拱手還禮道:“潛龍大名,震盪宇內,天下無人不知。吾雖然早於足下成名,實不敢相比肩也。”

原來歸海衛乃青州千乘郡人,其人自幼酷愛讀書,甚喜易經,早年拜青州名儒為師,學有所成,精於

易經以及讖緯之學,在青州兗州並皆有名,聞於洛陽、長安。公孫霸入主中原,聞知其名聲,遂召其為官。歸海衛還工心計、善揣人意,又頗有智謀,遂得公孫霸重用,十年之到,便官至元宰,位列三公。后皇甫照卸任偽燕丞相,歸海衛代之,總攬燕朝朝政,又兼領軍。自公孫霸死後,燕朝軍政大權皆在歸海衛手中。歸海衛成名已久,領英尚未出山在月溪村竹廬隱居之時,曾聞青州千乘歸海衛善於易理。領英聞名海內之時,當在順安二十三年之後為建夏收降荊州,才為天下四海英雄所知。二相今日能在遼東戰場相見,不知二人有何言語,下章再分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