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我大漢強盛,輝煌文明,光照萬里。天道有變,君主無道,朝政腐敗。災荒連年,生靈塗炭,導致民變。於是天下大亂,地方梟雄紛紛割據,四方蠻夷乘火打劫,大漢王朝處於內憂外患之間,分崩離析;天下萬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生靈塗炭。遼東公孫霸趁機起兵,南犯中原,侵略四方,饕餮天下,窮兵黷武,竊取大漢。漢中王劉建夏起自西城,奉天承命,聚集英俊,任用豪傑,櫛風沐雨,東蕩西討,南征北戰,先據漢中取益州,又據益州並荊州,混一東南,與偽燕抗衡數年,遂三路出兵,征伐偽燕,歷時三年,終於平定四方,使天下安寧。

漢中王劉建夏為群臣擁戴,於長安郊外祭祀天地社稷完畢,麾下文武群臣齊跪壇下,劉察命人向漢中王進獻皇帝璽綬,漢中王推辭不受,對群臣道:“建夏德薄才弱,請卿等擇賢者立之。”

劉察聞言,遂目視領英,領英會意,遂出奏道:“當今普天之下,四海之內,無有比殿下更賢德者,此天命非殿下受之不可。請殿下受命勿辭!”

漢中王道:“孤雖然恢復漢朝,重定天下。於漢室子孫者,分內事也。然漢帝仍在,孤豈能違背祖制禮法,擅自領受天命乎?恐上天降責。”

劉察聞言,遂出奏道:“漢帝已經失去天下,殿下又重整漢家山河。自古以來,唯有德者立之。若論祖制禮法,殿下乃先皇嫡長子,漢帝之長兄,本就應承繼大統,正合禮法。望陛下受之,勿要推辭。”

建夏又道:“國賊尚盤踞遼東,傳國玉璽尚在偽燕之手。孤欲此時登基稱尊,恐不適宜也。”

於是前將軍陳功等出奏道:“偽燕已經大勢已去,苟延殘喘而已。請殿下早正大位,君臨天下,遼東必然平定,四海必然歸心。至於傳國玉璽,早晚必將歸殿下也。殿下若再推辭,恐失去臣等心矣。”

建夏還欲辭讓。文雄遂出奏道:“殿下已經三辭,今不可再辭也!請殿下接收天命。”

於是建夏才登壇受命,面南而坐,登天子尊位,以天子名義號令鎮撫四方,昭告天下。

制曰:

高祖誅滅暴秦,建立萬世不易之基業,光武繼承大統,又中興大漢於洛陽。大漢傳國數百餘年,光照千古,普化億民。漢承天命,光輝綿遠,日月行天,江河行地。梟雄專橫,國賊無道,帝位失傾。西城侯劉建夏遂舉復漢大纛,網路豪傑,收復漢土,進王位於漢中。又統帥六師,領袖群英,歷時十年,終於驅逐國賊遁遼東,收復漢土定天下。重繼高光之業,再現華夏之統。天下不可一日無主,四海不可一日無君。漢中王領受天命,進位為皇帝,統領四海,蒞臨天下。唯神護佑漢祚,傳世久遠。

順安31年冬十月二十五日,漢中王劉建夏在長安城南郊祭祀天地,即皇帝位,繼承大漢正統,以長安為都城,洛陽為陪都,國號漢,年號昌武,大赫天下。

建夏登基儀式完畢,相國劉察奏道:“陛下登臨尊位,請行封賞之典,表彰功臣,以安撫天下。”

建夏令幕府主簿吳河為執金吾使,令其傳達皇帝封賞群臣詔命,吳河便於臺上宣讀天子詔命道:

軍師兼都督諸路軍事徐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謀無遺策,舉無廢功。總攬全域性,領袖群英。十年間殫精竭慮,為朕平定天下四方,使海內寧靖。功蓋天下,為國元勳,當為百官之首。依照漢制,特以軍師徐圖為丞相,封西城一等縣侯,食邑三萬戶。代朕統領百官,治理天下。朕以國事相委託,唯君勉之!無負朕命!

——徐圖字領英,梁州漢城人,時年37歲。見詔命下達,於是出班伏地拜見天子,口呼萬歲,然後接受詔命。受詔命畢,遂拜伏於地,行三跪九仰大禮,禮畢,上奏皇帝道:“臣自跟隨陛下以來,已經十載有餘。幸借陛下天威,平定四海,略有微功。本欲功成身退,追隨赤松子之遊。但天下初定,臣需仍輔佐陛下,以安社稷。進臣為丞相,秉均衡之重職,臣不可辭。四海初定,臣不願封侯,請獻西城賦稅三年以賑濟災民!”

天子聽罷,為之動容,急忙站立拱手以謝。遂又下詔:丞相徐圖,年富力強,正為國用命之時。天下初定,百廢俱興,天下萬姓所望,正在丞相一人。丞相當身居重位,當表率天下。所封爵位,所依照漢家制度而已,所辭不許。

領英欲再辭,不等說話,司徒劉察撩衣破步出班,厲聲奏到:“臣以為丞相再辭則有負天恩。陛下當降罪!”又對領英問道:“丞相不可謙讓以自顯矯飾,以負天命,冷落眾心。如此,何以中興大漢?”

領英面有愧色,拜伏於地奏曰:“臣不敢有違天命!臣唯有輔助陛下,鞠躬盡瘁,本不願以名利為念,願受陛下詔命。”

天子又再下詔:

丞相為國之元勳,朕之倚靠。怎能輕易降罪?賜丞相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漢朝蕭何之故事。丞相毋辭!

於是領英受命為丞相,治京師長安,開府治事。

執金吾使又宣讀詔命道:相國劉察,嚴厲正大,剛正不阿。精於律令制度,為國家拔亂反正之大器。受領揚州長史,為漢朝治理揚州,保境安民,激濁揚清。又率江東之師,揮兵北向,驅逐偽燕,平定賊寇。功莫大焉。朕繼皇帝位,戰戰兢兢,唯恐有失得體。唯相國能夠行使規諫監察之使命。特命相國劉察兼任御史大夫,領司隸校尉,進封都昌侯,食邑二萬戶。朕初登大

位,需得建立恢復漢家制度,使國家政令清明,吏不藏奸,皆賴於御史大夫。於戲!有規矩以成方圓,漢室復興,國家昌盛,提綱挈領,整頓吏治,皆望於卿,御史大夫勉之!”

劉察遂出列,昂然而前,站定後行大禮,叩謝天恩,接受詔命。劉察字淵魚,性情剛烈嚴整,行事有法,自丞相皆敬畏之。

天子又下詔曰:

丞相雖功勞居首,然國家不可一日無淵魚。御史大夫之職,不可不重要,身系國家安危。君與丞相,同舟共濟,並皆共勉,不可懈怠!

劉察接詔叩首曰:“臣當鞠躬盡瘁,輔助漢朝中興,死而後已!”辭氣慷慨,百官無不為之動容。

皇帝繼續頒佈詔命。

詔曰:前將軍陳功,統帥三軍,縱橫天下,用兵如神,所向披靡。平定六州三百餘城,功勳甚偉。特命前將軍陳功為大將軍,進封濟南侯,食邑二萬戶。大將軍統帥天下軍馬,以安邦護國。今天下稍安,大將軍不可卸甲。唯卿勉之!——章武即出武將之列,拜伏受命。

天子又下詔:徵北大將軍王騰,文武兼備,勇冠三軍,東平扶余,南抗偽燕。為漢朝保守幷州,率領王師,轉戰天下。戰功累累,威聲赫赫。助朕剿滅偽燕,前後平定兩百餘城,功勳不朽。特授以徵北大將軍王騰為驃騎大將軍之職,領幽州刺史,進封軍都侯,食邑二萬戶。驃騎大將軍統領幽燕王師,當為國家之萬里長城。——縱橫即出班受命謝恩。

軍師將軍漢中太守文雄,足智多謀,善出奇策。自西城追隨朕,隨軍二十餘年,多負辛勞。獻計劃策二十四,成者一十八。軍師盡智力,拯救天下蒼生於水火,解救漢室之倒懸,功勳素著。特命漢中太守、軍師將軍文雄為尚書令,並領雍州牧,治理三輔。進封旬陽侯,食邑一萬五千戶。夫人華玉秀封為誥命一品夫人,再以長利十八亭為其夫人父母食邑,以彰其功。先生為國家英俊,當盡力與丞相為列,治理天下,復興大漢!任重道遠,先生能不弘毅乎?——文雄遂出班受命謝恩。

又詔曰:左將軍封驛,勇武逸群,一時豪帥,自西城隨朕,多負辛勞。衝鋒陷陣,捨生忘死,於漢中抗衡敵軍,數有功勞。又率師定取涼州,揮兵東向,擊破燕師,前後平定一百餘城,戰功彪炳。特以左將軍封驛為車騎將軍,並領幷州刺史,封武成侯,食邑一萬五千戶。朕初定天下,邊境未寧,望車騎將軍再接再厲,為大漢安定邊疆。將軍勿負朕之厚望!——封傳車遂出班受命謝恩。

又詔曰:

右將軍武策,神勇無敵,一人叱吒而千人廢。勇比關張,武勝彭黔,負勞二十餘年,擒斬敵將者十餘名,攻城百餘,威震中原,賊

寇皆望風畏服,功勞為巨。特授以右將軍武策衛將軍之職,領青州刺史,進封武陵侯,食邑萬戶。國家初定,四夷未服,國之強軍揚武,在於將軍,將軍安能卸甲乎?——武兼文遂出班受命謝恩。

又詔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