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重建華夏領群英 256章 兵持遼西去帝號 華為夏首定國姓(第1/2頁)
章節報錯
順安31年秋八月,漢軍又平定幽州,偽燕殘部逃遁遼東,公孫霸原本起自遼東,後入主中原,以心腹宗族將領公孫武為代方郡守,為己留守遼東,遼東地接連東胡諸夷,民風尚武,公孫武在遼東有精兵三萬餘人,以彈壓東胡各部。時公孫霸失去天下,逃至遼東老巢,又帶來精銳三萬騎,以及燕軍數萬,財寶金銀無數。於是燕軍在遼東復又強盛,公孫霸進駐玄菟郡,在遼西郡駐重兵防守,以圖割據遼東自守。
公孫霸在玄菟郡會集偽燕群臣商議道:“大燕疆土盡喪,朕不得已退回遼東。今若漢中偽王再舉大軍前來,朕該如何應對之?卿等有何對策?”
皇甫照遂奏道:“陛下如今失去中土,偏居於遼東一隅,漢中偽王若大舉前來,遼東斷難相敵。以老臣觀之,漢中偽王已經得取天下,其不過是欲安定四海,今天下初定,漢中偽王雖然兵強,然一時尚不能制衡遼東。臣建議陛下可去尊位降為燕王,與漢中偽王講和,則可安居遼東也。”
公孫霸聞言怫然道:“漢中偽王與朕勢不兩立,朕豈能與之講和?即便一時講和,也遲早必然發兵攻遼東也。朕既然已經稱尊,今又去帝號,不便再與漢中偽王相抗。此議不適,還請丞相另議。”
皇甫照道:“如陛下不欲與漢中偽王講和,便只有整備遼東之軍,抗衡漢中偽王。以此圖存也。至於如何抗衡,臣一時尚未有對策。”遂默然而退。
聞人亮遂進言道:“漢中偽王不可講和。陛下雖然退居遼東,然尚有實力。遼東為陛下起兵之地,陛下雖然失去中國,然尚可以在遼東立國。今不如連結東胡諸夷,以為我用。如漢中偽王前來相攻,陛下仍可以據地利之便相戰之。萬一不能勝,還可以東走高句麗,扶余等地。漢中偽王豈能剿滅?”
御史大夫汪謙奮然出奏道:“司徒之言差矣!陛下雖然起自遼東,然尚是華夏支脈。遼東雖然遠離中原,然尚是華夏邊疆,我等亦中原人士。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司徒豈可勸陛下再棄遼東走東胡諸夷之地?如此則根本盡喪矣。司徒之言甚為荒謬,陛下萬萬不可聽之。”
聞人亮聞言大怒,叱汪謙道:“誤陛下大事者,皆御史大夫之輩也!今屢次相勸陛下與漢中偽王決戰,遂使至此,今又要勸陛下與仇敵講和,是要讓陛下不戰而為漢中偽王所執嗎?大燕有御史大夫這類大臣干預朝政,真是大燕之福!”
汪謙不禁面紅耳赤,正欲發作。皇甫照遂以目示意,汪謙才止,於是退下亦默然而坐。
公孫霸聽之良久,知燕朝大臣黨爭,然自己還需得倚仗群臣,遂也不能偏袒,只好圓場道:“卿等不必爭執,失去中原,責任乃在朕也,今
不必再爭論追責之事。且聽歸海司徒主意。”
歸海衛便出奏道:“以臣見之,陛下雖然失去中原,然尚有遼東數郡,精兵近十萬人,足可割據自守。漢中偽王天下初定,此時尚無力發兵取我。陛下只需以精兵數萬屯駐遼西郡境上,賊軍便可止步遼西郡。然漢中偽王定取天下之後,必然稱尊。為遼東大局計,陛下失去中原,還當去其帝號,如此可示弱於中國,免受中國大軍討伐。二則也便與接連東胡諸夷。東胡諸部素敬畏中原,陛下若不去帝號,恐其難以心服。臣以為陛下宜在遼東稱燕王為便。如此,方可以圖存。”
公孫霸聞言沉吟良久,自知已經難於再奪回中原,唯今之計,只有自保為上。至於名號等,已經無足輕重。於是便從歸海衛之言,命公孫武、黃梟率精兵數萬屯駐遼西郡境上,然後去帝號,降為燕王,遣使頒佈遼東東胡諸部。
東胡扶余、肅慎、濊貊、高句麗等聞知公孫霸失去中原,敗退遼東,俱各自驚愕。遂各自商議道:“中國紛爭,燕帝公孫霸失利,今又退回遼東。吾等歷來奉中國皇帝為宗,今漢朝又立,吾等可從漢朝。”於是便等待漢朝詔命到達,並不從公孫霸。
公孫霸去帝號之後,遣使與諸胡道:“今大燕皇帝失去中原,退居遼東,已經去其帝號,只稱燕王,燕王在遼東,從燕王便是從中國也,你等可聽命燕王為便。”
諸胡等待月餘,不見漢使來到。又見公孫霸去帝號,遣使通好,便又商議道:“中國離我甚遠,公孫燕王離我甚近,其又兵強,事遠不如事近也。今公孫燕王既然去帝號,便是中國藩屬,從之便是從中國也,我等可從之。”於是便各自派遣使者,進獻禮物財貨,願以聽命於燕王。
公孫霸退往遼東一月有餘,果然見漢軍止步於遼西郡境上。東胡諸部皆來拜見。於是公孫霸便在遼東穩定局勢,結交諸胡人,遂又逐漸安定。
漢軍進兵至遼西郡境上,見燕軍防守甚嚴,楚月不敢再領軍深入,遂駐兵遼西郡境上,將戰況報與章武。章武接得前線軍報,與縱橫、趙山等商議,章武道:“遼東地處華夏邊緣,諸夷錯雜,形勢犬牙交錯,今公孫霸據此扼守,我若進軍,恐一時難有戰果。”
縱橫道:“吾昔日與扶余相戰之時,見遼東之地,頗為荒蕪苦寒,其民彪悍。今既然公孫霸已經逃回老巢,遼東公孫武經營此地多年,必有所準備。我軍定取幽州之後,戰士思歸。吾以為如若再進兵,恐畫蛇添足也。”
章武道:“吾亦知遼東不比中原。然若此時吾軍停止攻擊,不除盡禍患,若公孫霸得以喘息,再提軍來犯中原,恐又將勞軍費力數倍也。”
趙山見如此,
遂道:“公孫霸逃遁遼東,尚有實力,遼東地遠,我軍軍心思歸,此時不宜再進。將軍且駐兵在幽州等待,吾料潛龍軍師必有對策。”
不數日,領英果然傳令,說幽州既然恢復,天下便大定,偽燕殘部逃遁遼東,必然負隅頑抗。遼東地遠,形勢複雜,中原一時尚不能制之,待作後圖,且令漢軍停止進兵。
章武、縱橫接得領英軍令,遂停止進軍遼東。
未及,領英又命縱橫留兵駐守幽州,傳令章武班師。封傳車、獨孤虎駐兵鉅鹿,見章武已經平定幽州,也奉命班師回洛陽。揚州軍雲迎所部也從幽州班師南返徐州。
縱橫整頓幽州軍馬,並自己所部五萬餘人,約有近十萬大軍,屯駐幽州右北平、遼西郡以及薊城,以防遼東燕軍。趙如霜親至右北平,祭拜其父趙敢並宗族,傷感涕泣,悲痛良久,縱橫遂上表建夏,請追封漢朝前右北平將軍趙敢。縱橫回至漁陽鄉里故舊住處一行,漁陽鄉鄰里坊百姓見縱橫今日已經威名海內,為其置酒相迎,縱橫一一謝過,遂至其母墳前祭拜。完畢,令麾下大將北澤、麻準、習甲、張牧等再幽州領軍駐守。以北澤節制諸將,自與趙如霜帶隨身親兵數百騎,馳往長安而來。
章武在幽州留三萬軍,以其子陳業、將軍賀臣統領之,助縱橫軍共同防守幽州。自與趙山等率領諸將班師回朝。
領英之所以不用章武而用縱橫守幽州者,乃意在縱橫在北方素有威名,其與趙如霜與公孫霸皆有不共戴天之仇,日後平定遼東,徹底剿滅公孫霸者,定當為縱橫也。
趙如霜與縱橫臨行之際,對縱橫道:“今燕賊雖然逃往遼東,然公孫霸尚還未有剷除,妾與夫君父母宗族之仇,尚還未雪也。公孫霸一日不除,妾心中之恨一日便不解。”
縱橫勸解道:“且先遵漢中王之令,奉命入長安。潛龍軍師以吾留軍守幽州,便是意在日後讓吾領軍再平定遼東也。你無需憂慮此事,公孫霸若不死,數年之內,必將為吾所滅也。”趙如霜才聽從之,於是縱橫便與趙如霜並劉虛先從幽州馳往幷州晉陽,安定幷州等事宜,遂馳往望長安而來。
天下十三州已定,領英在洛陽見十月已到,遂傳令各方大將回朝,以參與建夏登基大典。領英入駐洛陽已經快一年,整頓中原秩序已定,中原賢達紛紛歸服,領英一一撫慰之,令軍護送中原賢達入長安參見漢中王。建夏禮待之,引為賓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