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吳江之弟吳河,不仕燕朝,見吳江為偽燕助紂為虐,殘害正直之士,遂退于山間避之,自我耕種而食。領英在洛陽聞知吳河名聲,遂親自前往吳河住處相請,吳河隱居鄉下,居於陋室茅屋之中,飲食清淡,面容枯瘦,然日

讀詩書不輟,自得其樂。見潛龍軍師親自聘其出山,吳河謝道:“在下一介布衣,不願聞達於諸侯。且在下之兄已經得罪天下,令祖宗蒙羞。在下無顏再立於天下士人之前,只求能潛身藏形,以度餘生。何敢再勞潛龍軍師相顧乎?”

領英遂勸慰道:“一樹之果,有酸有甜,一母之子,有賢有愚。足下之兄相助偽燕逞兇行惡,非關足下之事也。今漢朝已經光復,還請足下出山,輔佐漢中王,顯操守名節於天下。”

吳河聞領英之言,於是感泣,便應允之。隨領英入洛陽,領英敬重其名節,禮待之。上書推薦於建夏,建夏召其入京,一語大悅,遂用其為幕府秘書郎。

建夏命各州有功之將入長安朝賀,揚州水師都督諸葛笑峰、西域長史班錯、蜀郡太守向宗等皆入長安。

十月中旬,前將軍陳章武、左將軍封傳車、後將軍獨孤虎皆至洛陽,領英在洛陽大會諸將,遂將大軍分駐中原各處,命麾下部將各自統領。挑選其中精銳三萬人,帶領章武、封傳車、獨孤虎、武兼文、趙山等諸將一齊前來長安,以會建夏登基大典。武兼文已經在洛陽休養數月,傷情痊癒大半,得以此時同至長安。

相國劉察奉命至京兆,覲見漢中王,建夏遂命其籌備登基事宜。劉察熟悉漢朝典章制度,便率領幕府人員籌備,一切都遵照漢制。立兩漢宗廟,復漢家社稷,整頓官吏制度以及戶籍圖書等,數月,已經齊備。遂定下漢中王登基日期,為順安31年冬十月二十五日。

十月中旬,徵北大將軍王騰自幷州至長安,漢中王世子劉政亦從益州到達長安。下旬,領英率麾下眾將入長安,漢中王親自率幕府出城迎之,三輔人民夾道相迎,以觀王師威武。

入未央宮,建夏坐定,領英遂率麾下眾將跪請漢中王道:“賴殿下洪福,臣等已經恢復漢朝舊土,偽燕殘餘逃遁遼東,今天下已經光復。四海不可以無主,臣等請殿下承繼大統,以安定天下。”

劉察出奏道:“臣奉命籌備殿下登基事宜,現已經完備,良辰吉日為十月二十五日。已經在長安城南郊安排儀仗,今日已經二十一日,還請殿下欲做準備,以承接天命。”

建夏道:“既然潛龍軍師與眾位將軍皆已到齊,便可聽相國安排行此事。”於是便與群僚商定登基事宜,擬定封賞職位。

建夏自十月中旬便齋戒沐浴,每日帶世子劉政於宗廟焚香祈禱。至二十四日,建夏方在宮中齋戒,忽然近臣來報,說長安城外來一道者,對守門軍士言,欲要恭賀殿下,其人年紀雖高,然身形矯健,道法甚深,軍士奇怪,不敢隱瞞,特來奏聞。

建夏聞言道:“莫非是吾師公孫道長乎?”遂親

自出宮相迎,那道長已經被軍士帶至未央宮外。建夏舉目望之,果然正是公孫範也。

建夏大喜,遂至前,拱手為禮道:“建夏已入長安多時矣,久求先生而不得蹤跡。今先生何來遲也?”

公孫範呵呵大笑,稽首還禮道:“殿下已定四海,大漢即將復興。吾今番此來,正是欲觀殿下承天受命矣。”

建夏道:“先生三十年前終南山中之言,今全都應驗,漢朝果然能夠復興,先生可謂神人矣。自上次西城相別先生,又十餘年過去。建夏已經年過花甲,唯恐時日不多,幸得先生指教,讓建夏在有生之年,得以重建漢朝,實現心中夙願,建夏不勝感激。今見先生年過七十,尚身體康健,鶴髮童顏,令建夏不勝欽羨。”

公孫範呵呵笑道:“殿下天之所開,必有群英相扶助,中途雖有阻滯,然終能守得雲開見月明。貧道修習道法,順應天時而行,所以年將八十,尚能雲遊四方。貧道三十年前在終南山對殿下曾言,如三十年後,貧道尚還不死,便在終南山再待殿下。前番貧道方在蒼梧修道,掐指一算,得知殿下即將平定四海,遂又來至終南山。算定殿下必將以明日為登基良辰,所以特今日前來朝賀。”

建夏聞言不禁嘆道:“先生真是未卜先知也。”便請入宮中,厚待款留之。

建夏又見公孫範此時至,尋思公孫範其人行蹤莫測,其人一語便能道破天機,可謂身懷通天徹地之術。又想起當年在西城時候,夢遊華山,見九天玄女之事。其“華為夏首,見圖而興”八字,圖者,即潛龍徐圖也,華為夏首,公孫範解釋意為華即華夏也,華便為國姓。而今即將欲要登基,此事不可疏忽。

建夏尋思良久,遂遣人召劉察與領英入宮,建夏對二人備言此事,道:“孤能除賊興漢者,為潛龍先生與眾卿等之力也。明日即將重建漢家社稷,孤以為公孫道長之言,不可不遵之。華為夏首,孤便可以華為國姓也。相國與軍師意下如何?”

劉察道:“高祖姓劉,傳國數百年,天下皆知天子姓劉。此等更改姓氏之舉,事關根本。布衣尚不能輕易更改,何況殿下乎?關係國體天下,殿下應慎重之。臣以為可以他法相解之。”

建夏問道:“相國有何法可以解之?”

劉察道:“殿下夫人,姓氏正是華也。殿下明日稱尊,夫人便是國母。殿下君臨天下,國母則持內以約束殿下,所以可以理解為華為夏首也。”

建夏聞言笑道:“相國此解,倒也能相通,只是過於牽強。”便問領英是何看法。

領英心中已經有所主意,遂對建夏道:“方士之言,也不可不納。讖緯之辭,亦不能不採。既然公孫道長通徹天地,其言並

非為虛也。然更改姓氏,事關根本。今臣有一兩全之計,殿下不必更改姓氏,明日承天應命之後,可昭告天下,以華為國姓。殿下於天下,可姓華也,於宗廟,仍姓劉也。”

劉察聞言不禁讚道:“軍師所言,正是兩全其美。察曾聞知古人亦有此例,太公望本姓姜,又因祖上封地為呂,便又姓呂。殿下高皇帝子孫,本姓劉,今日重建大漢,大漢者,華夏也,亦可以以華為姓。此議不違漢朝祖制,又合乎古法,願殿下從之。”

建夏聞言大喜,遂從領英之言,姓氏於宗廟為劉,於天下則可稱華。以華為國姓,劉為漢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