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重建華夏領群英 第179章 奪關驅敵復南鄭(第1/2頁)
章節報錯
建夏在劍閣軍中,聞知獨孤虎已經襲取南鄭,便命文雄指揮各部人馬全面攻擊燕軍。文雄令封傳車等又猛攻陽平關,袁布軍奮力抵擋,漸漸不支。欲要棄關撤退,但被圍甚急,恐一旦棄關,即遭漢軍前來掩殺。袁布在關上心急如焚,不知如何舉措。
黃倫得知南鄭被漢軍襲取,方龍正率大軍前來救援陽平關。見袁布如此,遂對袁布說道:“將軍休得慌亂。今賊軍勢大,南鄭已失,陽平關亦不能守,將軍且欲作撤退罷。”
袁佈道:“如若能撤,吾早已經從陳倉道撤矣。今賊軍攻打甚急,吾若棄關而走,必然遭賊軍追擊,將大敗也。今只有等方將軍率軍前來接應,方可撤之。”
黃倫道:“方將軍正在趕來。現賊軍眾,我軍被動,不可與戰,當撤至定軍山據險而守,再做進退。吾有一計,可令將軍全身而退。”
袁布大喜道:“軍師有何妙計,快快說來。陽平關已近岌岌可危,如被賊軍攻破,則我敗局已定,三軍休矣。”
黃倫道:“將軍可盡將關上箭矢等軍械取出,留三千騎兵弓弩手,在關上多樹旗幟,輪流以箭拒敵,不能停歇。然後再令步卒依次從陳倉道撤退。方將軍趕來之時,將軍已經大部撤退,然後將緊要處棧道燒燬,賊軍縱然追來,也不能追及也。”
袁佈道:“如賊軍發現我軍撤退,趁勢攻關,該當如何?且吾軍過後,燒燬棧道,三千軍如何能回?”
黃倫笑道:“我軍以三千弓弩手輪流射箭,關上旗幟又甚多,必能迷惑賊軍片刻。待其醒悟時,將軍人馬已經撤退矣。關上三千弓弩手,也能支撐片刻,等待箭矢射盡,便一齊下關上馬,與張厚將軍會合,突圍衝出,必能與方將軍大軍會合,如此則無危矣。不過此三千人馬,還需將軍親自領之。”
袁布聽聞黃倫此策,大喜,欲要從之,又聞黃倫說要讓自己領三千軍,大驚道:“吾為主將,豈能親身犯險?可令副將領之。”
黃倫道:“將軍若不親自領軍掩護,三軍士氣必然受阻。此三千軍,若見將軍在,必然效死力,如見將軍已逃,恐士氣渙散,難以抵敵,此計難成。還請將軍不避水火,挽救三軍於此刻!”言罷跪請袁布留守。
袁布尋思黃倫之言甚在理,在三軍之前,甚為大將,亦不能臨陣退縮。咬牙之下道:“大丈夫從軍,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何畏懼斷後乎?”便採納黃倫之策,一一佈置,在軍中傳令,將萬餘步卒,分成十餘隊,依次每隊撤退。令三千軍以箭射關下敵軍,自己來關前督陣。
封傳車命軍用力攻打,攻打多時,忽然見關上旌旗林立,弓弩手增多,箭如飛蝗,持續不斷。封傳車以為其有援兵到
,見箭矢甚多,便傳令攻城軍退後避之,攻勢稍緩。如此過了片刻,關上箭矢仍然不停,封傳車看關上,只見旗幟甚多,人馬卻漸漸減少。封傳車心中疑惑,又下令進攻,關上忽然又萬箭齊發,如此數番,封傳車忽然醒悟,對部將道:“燕軍必然是金蟬脫殼之計,故意虛立旗幟,用此般箭陣迷惑我軍,其必然已經撤軍矣。”命令大軍奪關。
此時袁布三千弓弩手已經將箭矢射盡,見漢軍大舉攻來,便下令一齊撤退,三千軍至關後迅速上馬,提兵衝擊,向關左張厚軍靠攏。
而袁布所部步卒一萬餘人,約兩刻功夫,已經全部撤離陽平關,入陳倉道。後軍隨即毀壞關前棧道,奔定軍山而去。
張厚所部正在關左邊阻擊封傳車大軍,見袁布領軍從陽平關上下來,便接應掩護,兩軍遂會合。袁佈道:“今吾軍已經撤陽平關,賊軍勢大,不可與戰。望將軍掩護吾軍撤離此處,與方將軍大軍會合。”
張厚見漢軍蜂擁而來,已經進至關上。遂傳命撤退,封傳車令徐然、洪超率軍追擊,燕軍且佔且退,望東而走,走至十餘里,方龍大軍忽然至。徐然、洪超見之,便收兵不趕,又退回陽平關。
封傳車奪了陽平關,見燕軍已經毀掉關前棧道,從陳倉道撤離,封傳車忙命軍修復了棧道,親自引五千騎兵追擊,追至數里,又見緊要處棧道被毀,道路擁塞不通,大軍不能前進。封傳車尋思燕軍若毀掉棧道,勢必難以追及,便又引軍返回陽平關,整頓軍馬,前來追擊方龍軍。
方龍率軍來接應陽平關,將至陽平關,聞報說黃倫設計已經讓袁布軍大軍撤退,尚有三千騎在關上掩護,方龍遂令軍前來救援,方走數里,見袁布與張厚軍到,後面有漢軍追擊。方龍遂與袁布等遂合軍,見漢軍又返回。杜融道:“既然袁布已經退軍,將軍可急往定軍山而去。恐賊軍大至,我軍將更加被動。”
方龍即傳令全軍退往定軍山,於險要處紮營拒守,扼守各處險要隘口,燕軍紛紛隨方龍退至定軍山,復又齊聚。
方龍道:“陽平關、南鄭雖失,吾軍並未折損。尚可以據住定軍山,與賊軍決戰,再趁勢復奪回漢中也。”
建夏接到前方捷報,聞說燕軍撤退定軍山,南鄭、陽平關等已經光復。建夏甚喜,道:“今番賴卿等努力,孤終於可再入南鄭。”文雄即請建夏移至南鄭。建夏便令徐道拔營,將漢中王幕府移至南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