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照聞言,遂默然不語歸於班中。

歸海衛即出列,武將以公孫虎為首,一齊率領眾文武伏地請命,勸進公孫霸即位稱尊。皇甫照無奈,也與眾人伏地附和。

公孫霸見狀,急忙從座位站起,佯作驚訝之狀,卻迫不及待道:“承蒙諸公心意,孤只好不避水火,為天下先,順應天命了。”

眾皆拜賀歡呼萬歲,聲震屋瓦。

於是歸海衛奉公孫霸之命,帶領執金吾使吳江,羽林軍將軍公孫臣等人,從洛陽至長安。羽林軍將軍公孫臣帶領甲士三百餘人,隨歸海衛等一齊進入宮中,覲見末帝。歸海衛對末帝道:“燕王功德巍巍,中原四海人心皆歸於燕王。願陛下效仿前朝漢獻帝之事,禪位於燕王,燕王將厚待陛下也。”

末帝聞言大驚,半晌方道:“卿等皆漢臣,奈何威逼人主,禪位於丞相呢?朕雖然不才,然而也不能如此將漢朝盡皆授予他人。卿等行此事,不怕遺臭後世嗎?”

吳江即厲聲奏道:“稟陛下,天下紛亂,唯有燕王舉兵興師,蕩平四方,若非燕王,陛下今日恐早將不存矣!陛下既然無人君之德,且順應局勢,避位讓賢為上策。”

末帝道:“朕將國事皆委於燕王,只享名號,可乎?”

歸海衛道:“天無二日,民無二主,陛下此言,不可也。”

末帝戰戰兢兢,方未及答言。吳江即命末帝左右,取天子璽綬並傳國玉璽來。

符寶郎王璽道:“臣頭可斷,玉璽絕不能交出也。”

吳江以目視公孫臣,公孫臣即命甲士,上前執王璽,準備拖出。末帝見之,遂以手示意阻止,長嘆一聲道:“今既然如此,符寶郎且將璽綬交與歸海司徒罷。”

王璽跪於末帝之前,涕淚俱下,末帝亦眼中流淚,對歸海衛等人道:“朕今日就答應禪位於燕王。交出璽綬,但請卿等勿要傷害朕侍從之人性命也。”

歸海衛乃謝末帝道:“臣領命。臣今日行此事,亦是不得不為也,望陛下見諒。陛下既然已經答應禪位於燕王,還請陛下車架駕臨洛陽,以成禪讓儀式也。”

末帝道:“朕生於長安,不便去洛陽。朕已經答應傳位,卿等就不必再相逼了。”

歸海衛伏地奏道:“陛下若親自駕臨洛陽,禪讓帝位於燕王。燕王必然厚待陛下。如陛下不欲親往,恐日後後悔也。”

末帝見朝中已經無人,自己只有數百近侍、宮女、護衛等,如若公孫霸斷了供應,如何維持,遂無奈答應,親自去洛陽,禪位於公孫霸。

歸海衛於是覆命公孫霸,擇定三月初五日,在洛陽郊外舉辦

禪讓儀式。

順安29年春三月,末帝車架自長安入洛陽,駐蹕三日,三月初五,於洛陽郊外。公孫霸已經命人築受禪臺,舉行受禪儀式。末帝於臺上宣讀退位詔書,願意將天下讓於公孫霸。公孫霸又三次謙讓,然後才受之。公孫霸遂服天子冠冕,登於受禪臺上,即位為皇帝,國號燕,以洛陽為都城,改元開武。立其世子公孫貴為東宮太子。公孫霸以為漢為火德,燕為水德,水克火也,便以玄為正朔伊始,衣服旌旗皆尚黑色。公孫霸在臺上宣讀天子詔命,大赫天下。

公孫霸受了皇帝玉璽,宣讀天子詔命完畢。歸海衛即奏道:“天無二日,民無二主。今新皇已立,還請陛下效當年山陽公舊事,降漢帝為山陽縣公。”

公孫霸即准奏。即下詔降末帝為山陽公,食邑萬戶,以甲兵五百人為護衛。可在封地內使用漢家天子旌旗,可不稱臣。

末帝請道:“朕自幼生長於長安,願請歸居於長安舊宮中。”

公孫霸隨即准許。於是將山陽縣賦稅貢奉末帝,準其居於長安未央宮。只是長安軍政要權,皆公孫霸親信掌控。將末帝置於長樂宮未央宮禁苑之內,不得輕易外出。

楊陵、和玄、陳恆等漢朝舊臣,聞知末帝遜位,公孫霸篡漢自立。皆自傷感,閉門不出。公孫霸請人來讓三人出仕新朝,三人皆拒絕。公孫霸見三人年事已高,以為不久於人世,遂也不加相逼,任其自便。三人憂傷成病,誓不領燕朝一文俸祿,一年之後,和玄、楊陵先後病逝,陳恆貧病交加,有故人前來相贈金帛粱米,陳恆見來人在燕朝做官,遂不受,謝絕登門。末帝聞知,乃秘密遣人送粱米金帛於陳恆。陳恆方度過飢寒,數年後病逝。

公孫霸在洛陽稱帝,遂封賞群下。以皇甫照為燕朝丞相、歸海衛勸進有功,任燕朝司徒並加東海公爵位,袁鴦為大司馬,此三人為三公。以汪謙為御史大夫,冀州牧聞人亮進位為燕朝司徒。加公孫虎為太師,封燕國公,公孫彪任驃騎大將軍,又領司隸校尉。加朱玉為車騎將軍,加方龍為衛將軍,以吳江為衛尉,餘下群臣等人皆有升遷加封,各地州郡官員將領原職不變,但皆有賞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