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城被荊州漢軍所奪,領英即命章武率展鴻、左超、陳業等將領五萬兵馬在宛城駐守。令武兼文仍回到襄陽繼續統領荊州水師。自率劉虛、楚月以及寇遁等部返回荊州,犒勞劉虛、楚月等部人馬,並重賞二將,令其仍駐於荊州相助。

領英見劉虛用兵沉穩老練,且又是劉氏宗族,深加信任,厚向接納。對劉虛道:“將軍劉氏之後,今助漢中王共扶興漢大業,正是天降大任於斯人,將軍不可不弘毅也。漢中王定取九州,亟需如將軍般忠勇人材。以吾預料,漢中王如平定天下,將軍至少也當是一州之長,望將軍勿要懈怠焉。”劉虛感謝領英,又推薦楚月,言其統兵之才在己之上,且忠心為國,心向大漢。領英亦讚賞楚月,並加重用之。

公孫霸軍至河內郡,遇到公孫車、郭奮所部駐紮途中迎候,說宛城已經失去,駐守南陽六萬軍馬,現只剩兩萬餘人,寇遁率部投降荊州。

公孫霸大怒,道:“朱玉何在?”

公孫車道:“驃騎將軍不願突圍,令末將等率部衝出,現已經與宛城共亡矣。”

公孫霸又由怒轉悲,良久方對諸將道:“朱玉隨朕起自遼東,至今已經三十年,忠心耿耿,今兵敗身隕,不願偷生而前來見朕,朕已知其勇也。”

公孫霸因為宛城被奪,大將戰死。深恨荊州潛龍,發怒對眾將道:“朕必將攻陷荊州,生擒潛龍等賊首,取其首級,以祭奠朱玉!”

又聞知荊州軍退去,宛城有章武所部五萬人拒守。公孫霸聞言欲怒,道:“青州陳功這廝,歷來與朕為敵。今番藐視朕多矣!朕先除之!”於是傳令,其部下六萬人馬,轉道向南來奪宛城,又令公孫鴻後部兩萬餘騎前來馳援。

荊州已經奪取宛城,領英臨行之前,對章武、趙山道:“吾今回荊州,恐公孫霸大軍欲前來相奪宛城。所以留前將軍可在此鎮守以威懾燕軍。趙雲峰足智多謀,善於畫策,煩請雲峰輔佐前將軍鎮守宛城。吾留軍五萬人,有二位在此,吾料公孫霸即便親自前來,也無能為也。”

章武與趙山領命,便在宛城周圍部署軍馬,兩日之間便已經部署完畢。又修築城防工事,設定鹿角障礙。隨即得報公孫霸大軍已經開至中原,向宛城而來。

趙山對章武道:“公孫霸此來,為忿怒荊州進犯中原,迫使其撤軍回援之故也。又見我軍奪取宛城,朱玉兵敗身隕,欲將剿滅我軍而後快也。”

章武道:“若如此,公孫霸此番是要志在必得奪宛城了?”

趙山笑道:“前將軍乃漢中王麾下首席大將,又與公孫霸素有仇怨,公孫霸不能奈何漢中王,今番見將軍在此,必然拿將軍消除心頭之恨也。”

章武亦笑道:“老賊如此看重青州陳功乎?不過吾與老賊勢不兩立,今番若來,正是一決仇怨之時也。”

趙山道:“將軍勇武,自然不必說。然公孫霸也可稱為梟雄,今其部下七八萬眾,皆燕軍精銳,我等不可與其硬戰,以免折損甚眾。”

章武道:“軍師有何良策,可以阻公孫霸大軍?”

趙山道:“我軍防守已經部署停當。以三萬人守城,兩萬人部署城外要緊之處。以吾料之,公孫霸大軍方從漢中撤回至此,連日行軍,遠來疲憊,我軍以逸待勞,此我佔優勢也。公孫霸必然欲求速戰,將軍可堅守不出戰,若其強行攻城,便以弓弩手射之,即可阻敵。將軍只可堅壁數日,令城外之軍再襲擾之,其軍必然銳氣喪失,師老兵疲,軍無戰心,宛城又不能下,公孫霸只有退軍回洛陽也。”

章武聞言道:“善。”於是採納趙山計策,分派準備停當,以待公孫霸大軍前來。

公孫霸提軍八萬,氣勢洶洶至於宛城,列陣城下,令人喊話,請折衝將軍陳功答話。

章武遂出城頭,見公孫霸在城下軍中,用皇帝儀仗,章武道:“老賊!你篡奪漢朝,歷朝大奸大惡,無有勝過你者。今有何話說?”

公孫霸哈哈大笑道:“漢朝氣數已盡,不能安定九州,既當遜位避賢。有能者當代領天下。朕今掃平北方,混一中原,驅逐你家漢中偽王於劍閣。朕佔地萬里,帶甲百萬,上將千員,旬月將平定南方,混一海內。朕念及你尚有勇武之名,若率眾歸順,朕即赦免你罪。如欲抗命,朕即率大軍踏平宛城,老幼不留!”

章武厲聲道:“老賊逞強四方,即將傾覆敗滅,尚不自知耶?還何敢在此狂言?可儘管來攻城,吾不懼老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