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領百餘效忠死士,仍然據住城中高臺,領英率兵圍住,章武已經攻破南門,東門,率軍進入。領英命朱玉投降,朱玉哈哈大笑不止,道:“遼東六勇者,豈有投降者乎?”

章武近前,見朱玉還剩下百餘人,被圍臺上。遂對領英請道:“軍師且容吾前往說之。

”領英允諾。

章武令兩軍且暫停攻擊,前至臺前,抱拳對朱玉喊道:“將軍與吾,各為其主,戰場為敵已經二十餘年。想昔日將軍英勇,正當少壯之年,不想二十年過去,將軍與吾,皆鬚髮斑白矣。令故人不甚感慨!”

朱玉見是章武,遂抱拳還禮道:“多謝折衝將軍問候!折衝將軍斬吾遼東六勇中四人,此仇吾切齒難忘,欲親斬將軍為四勇雪恨。奈何恐此生難實現,唯有與將軍相遇於地下,再報生前之恨也!”

章武道:“戰場相敵,你死我活,乃為將者本分。前番各為其主,先父青州刺史,命喪你軍之手,此仇該向誰報之?吾雖然斬你遼東四將,乃為將者本分也。今日之事,將軍明見也。不如棄暗投明,歸順漢中王,竊以為將軍尚可以迷途知返也。”

朱玉大笑道:“吾身為軍人,只知效忠於主,不知什麼迷途知返。吾聞前朝淮陰侯曾言: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大燕皇帝待我甚厚,不亞於高祖相待淮陰侯也。今日之事,吾不過有死而已。”

章武又道:“將軍當為忠臣良將楷模,吾心甚為欽佩!然公孫霸行王莽之篡逆,四海難容,將軍若為其效忠,誠所謂明珠投暗也。漢中王乃漢朝宗室,先皇嫡長子,今舉兵征討叛逆,偽燕必然覆滅,漢朝必然重建。將軍留此有用之軀,尚可以效命漢朝矣。今將軍若一死,將輕如鴻毛。竊以為將軍不智也。”

朱玉笑道:“吾若愛惜性命,今早已突圍宛城亦。貪生畏死者,有辱我遼東六勇名聲!泉下亦難與遼東四勇再相見也。請折衝將軍勿要再言!今日之事,吾知必然不能免,只有一請,且請貴軍留下吾護衛軍二十人性命,好為吾等將領收屍,還報陛下!”

領英聞知,心中震動,遂對朱玉道:“朱將軍今番果真欲抱必死之志乎?將軍只顧全自己一人名節,豈不憐惜百餘護衛性命哉?”

朱玉笑道:“吾之親兵護衛百餘人,皆視勇武之名勝過自身性命也。”

領英遂道:“吾甚欽佩將軍忠勇剛烈。今日既然如此,將軍且令百餘親兵可棄械勿要死戰,吾將保全其等性命。待將軍死節後,令其扶送將軍靈柩入洛陽,可乎?”

朱玉聞言,遂對部下道:“既然荊州潛龍如此言語,你等可奉命罷!”眾護衛皆伏地流涕不已。

朱玉哈哈大笑數聲,隨即拔腰間佩劍,道:“吾有負陛下重託,失卻宛城,唯有自裁謝罪。方不辱遼東六勇首將之名,今日即可與遼東四勇相見於泉下。”即引劍自刎而死,時年58歲,順安29年夏六月也。

朱玉已死,其部眾護衛親兵,有七人不願偷生,皆隨朱玉一起自刎而

死。領英遂依照承諾,讓其部百人,放下兵器,願意歸順者可歸順,不願者不勉強,令其將朱玉等死者將領並自刎軍士七人,皆裝殮入棺,名其護送至洛陽。

遂打掃戰場,整頓秩序,領軍佔了宛城。

領英一日之間便取下了宛城,令寇遁來見,撫慰其道:“今番取得宛城,寇將軍功不可沒。吾今便赦免你前罪,用你為將軍。如今後一心輔助漢中王,當重用你。如若有異心,恐今日之功,皆化作虛有也。”

寇遁拜伏於地道:“末將已經背叛偽燕,歸順漢中王,安敢再懷異心?”言罷,叩首不止。領英命其起身,聞知其家眷在南陽郡,遂命其接應家眷至荊州安置,用寇遁為江夏郡都尉,領六千人,駐守荊州江夏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