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夏聞徐圖之言,如有拔雲見霧之感。起座而稱謝道:“潛龍先生此番天下之論,不亞於前朝武侯隆中對!令吾醍醐灌頂。只是今番天下形勢,又與昭烈時候不同,吾今勢力只相當於益州五分之一,如何才能取之?還望先生不吝賜教!”說罷又拱手行禮。

徐圖急忙起身還禮,請建夏坐下,然後說道:“殿下當前勢力不過兩郡,且都還為益州刺史部管轄。如欲硬取,必然不能成功。然以在下觀之,殿下若以仁德為本,恩威相濟,再用智謀勇武之士,則取益州將不難也。即便如涼州、公孫氏等勢力,也未必能輕易取得益州,然殿下可以取得也。何也?益州雖然有自立之心,然仍然尊奉漢朝。其自立者,是因為漢朝微弱不振緣故,若其他諸侯來取,其必上下一心,憤然反抗,以蜀中十餘萬兵力,又有山川之固,就如公孫氏也未必能夠取下。殿下乃先皇嫡長子,本該承繼大統,見貶西城,天下皆為殿下扼腕。漢中、上庸兩郡之所以不聽命益州而服從殿下者,正是因為殿下人望所至也。如殿下能夠高舉興漢大纛,申大義於天下,則益州之民,皆當心向殿下,縱使益州豪強勢力不願歸順,然難阻益州萬民之心也。今益州雖然地廣兵多,然其豪強宗族互相掣肘,益州刺史年邁,暮氣甚重,蜀中皆欲思英武明主。殿下可以漢朝先皇嫡長子名義,先傳檄蜀中,令其歸順。其必不欲從之,然而蜀中人心已經分化,殿下只需一二員勇武之將,再以智謀之士相輔佐,用精兵兩三萬人,從漢中進取蜀中,恩威並用,分而劃之,則益州不難定也。”

建夏聞言,如醉方醒。乃對徐圖道:“先生此番言語,吾亦曾也思索之。然終不能心中明確。今聞得先生之言,方才如夢初醒也。吾尚有疑問,今中原方二雄對峙,東南諸州,皆按兵不動,坐觀形勢。且涼州、公孫氏等皆懷代漢自立之心,深忌漢朝宗室。如中原無事,吾若率兵進取益州,其必然將制之,如此將不能成功。而吾年已五旬有餘,時光淹留,恐難再相等待也。”

徐圖遂笑道:“殿下此番顧慮,雖然在情理之中,然而孺子觀之,實為多餘耳。公孫氏據中原已經數年矣,涼州刺史入京,也欲與公孫氏爭衡漢鼎,欲要一戰而決雌雄,其必不能長久相持。以孺子預料,短則半年,長則兩年,或公孫氏進犯潼關,或涼州勢力進取中原,雙方兩年之內必有一戰。孺子亦略知陰陽,夜觀天象,見梁益分野星宿,光芒雖弱,卻愈來愈明。涼州、雍州、冀州、幽州分野星宿,光芒雖然明亮,卻有日益減弱之勢。此正預兆殿下居益州當強,而中原二雄,將最終衰弱之兆也。”

建夏聞言再謝,最後又問道:“敢問潛龍先生,現中原戰事稍停,諸侯皆在暗中積蓄力待發,如今之計,吾當前該如何?”

徐圖道:“殿下當前可在漢中周邊諸郡廣修仁德,以數遠近人望,再積蓄糧草輜重,操練人馬,待時機到時,人望已得,糧草已備,軍馬已成。如此趁勢進取,即便無大獲,也當有小成。”

建夏聞言,遂在起座稱謝道:“今番受潛龍先生見教,實為平生僅有幸事!先生乃天縱奇才也。吾今欲中興漢室,挽救天下,非先生相助不能成功也。吾思賢若渴之心,勝過當年昭烈在新野之時。今番前來,與先生相見,實為請先生出山相助。望先生為大漢著想,以天下蒼生為念,請出山相助!建夏願以先生為師!”

言罷,遂目視文雄、封傳車等人,皆一齊起座拱手相請。

徐圖見之,慌忙起身還禮,趁謝道:“殿下萬不可如此,折煞孺子。殿下左右,亦當今英俊豪傑之士。在下年紀尚輕,雖略有虛才,然閱歷甚淺,終究未能見證之,方才所言,僅供殿下參考耳。如若遽然為殿下計畫,恐有失虞,反而為害於殿下也。在下欲待學問大成之時,再出山相助於殿下為適宜也。”

文雄遂道:“潛龍先生休得謙虛!吾雖然年長潛龍先生十餘歲,又在殿下帳下任軍師之職,如若潛龍先生到,吾既當以軍師之職讓之。”

封傳車也道:“殿下先皇嫡子,海內知名,我等因此前來投歸。今殿下親至以禮相請潛龍先生,文軍師又避賢以待。潛龍先生怎麼可以託言推辭,以令殿下失望呢?”

徐圖道:“孺子安敢有此矯情?所言乃出自肺腑。只是怕舉措有所不當,耽誤殿下大事也。”

建夏遂道:“先生之才,吾已見之。雖然未能見證,然吾生平閱人亦不為少。吾賬下文雄、趙山兩人,皆當世一等智謀之士,跟隨吾多年,吾深信之。二人皆稱先生之才勝過己十倍,吾即便不敢相信先生,然此二人之言,吾不得不信。先生請勿要顧慮。吾在西城二十年,不得進取,心中日夜愁悶,幾乎成病。此時望先生之心,猶如久旱禾苗望甘霖也。請先生為天下蒼生、大漢億萬子民計,不辭辛勞,以效當年武侯故事也。”

言罷,即跪於地上,潸然淚下,拱手相請之。

徐圖見之大驚,一時間不知所措,急忙也跪於地上,感動而泣下。

文雄、封傳車見之,亦相顧大驚。文雄見建夏下拜,方知建夏求賢之心,如此真誠,遂也下拜。封傳車見之,只好也拜於地上。獨孤虎自與建夏到西城,二十餘年,亦只見過人拜建夏,從未見過建夏拜人,不禁也驚訝不已,見眾人皆下拜,於是也隨之拜於地上。徐然與王普,在竹廬旁邊侍立,見竹廬中眾人皆跪倒在地,相請潛龍先生出山,見是如此,於是也一齊近前,拜伏於地。

眾軍士在竹園邊等候,此時月溪村附近眾多村民,聞知西城侯來竹廬相請潛龍先生,都紛紛前來觀看,不敢近前,只在竹園溪邊聚集,低聲談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