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3 太子奏事(第1/2頁)
章節報錯
小小朱自然知道自己這一次來上朝是有任務的,這個小傢伙也知道自己要辦好父皇交代的任務。所以小小朱也是早就準備了,昨晚母后可是交代了不少。
聽話也是小小朱的一個優秀品質,別看這小子在外頭是有些高高在上的,這小子也是有那麼一些高傲的。但是在有些人面前,小小朱還是很乖巧聽話的。
雖然在入朝前文武百官已經對於皇太子上朝表示意外,也看到了太子站在了文官隊伍的隊首,這些都是文武百官感覺到意外的事情。但是太子此前也是一言不發,看起來也只是旁聽而已,好像也沒有什麼好意外的。
似乎不是真正的觀政,因為太子好像也確實沒有打算發表自己的一些政見。大家也不覺得意外,太子到底年幼,太子此前也沒有觀政,這樣也很正常。
但是現在皇帝陛下忽然詢問皇太子,這就不是什麼小事情了。
三歲看老,從太子的一些言行當中,也是可以看出來太子的一些品性,這也是非常重要的。
小小朱出班,一本正經說道,“啟奏父皇,兒臣以為諸位愛卿言之有理。中山公牽涉其中,自然不好主持籌功。兒臣以為,還是曹國公和開國公更合適。”
聽到小小朱這麼說,坐在龍椅上的英示皇帝微微點頭,他的太子表現的還算不錯。
雖然沒有什麼亮點,可是也是比較穩妥,這就算的上一個不錯的表現了,值得肯定了。而對於文武百官們來說,皇太子看似也是持身中正,這就是好事情了。
畢竟英示皇帝實際上是非常護短的,這也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一些事情,清清楚楚的看到了。這些也不是什麼秘密,從英示皇帝這些年的表現實際上就可以看出來端倪了。
英示皇帝到底是和常系一脈牽扯太深,所以常系一脈天生的就是親近天子。而天子呢,很多的時候也是比較倚仗常系一脈的勳貴,有些時候也確實是有著一些偏私。
除了對於武勳方面偏私常系一脈之外,文臣當中茹瑺這些人也都是出身太孫府,一個個的也都是得到了重用。這裡頭除了茹瑺等人確實有些能耐,但是誰也知道真正的原因。
茹瑺他們確實是有些能力,可是很多人也都知道朝堂之上人才濟濟。很多人只是缺少一些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不代表他們就是碌碌無為的庸才啊。
小小朱這個時候也說道,“啟奏父皇,兒臣覺得此次籌功,當依循舊制。”
其實現在的軍功,基本上也就是首功和戰功。
首功自然很好理解,這也就是首級了。這也是從大秦就開始延續下來,雖然也會顯得有些野蠻、血腥,也會有著一些弊端。但是總體來說,這樣考核軍功的方式也是最合適的,一直在延續著。
尤其是現在的大明朝對於首功也是有劃分的,以前首功最重的是蒙古,再是蠻夷,內地的反賊等等其實是最低的。不同的地域,獎賞的軍功、財帛也就不同。
其實很多人也都明白,首功制度帶來的就是殺良冒功,這也是歷朝歷代都會出現的事情。或者是爭功,這也都是會有著的一些事情。
任何政策都沒有完美無缺的,只能說只要利大於弊,那也就算不錯了。
除了首功之外當然就是戰功了,比如說奇功、頭功、次功,不同於首功,是按照戰場上戰士的表現來定功勞。總的來說就是隻要取勝、只要奮勇殺敵,總有機會得到賞賜。
首功和戰功並行,實際上並不衝突,他們也是相輔相成的。
其實現在的大明朝也是軍官世襲制,畢竟現在也是衛所制度。所以也可以說‘多升不如重賞’的策略,這也是因為當初老朱封賞有功之臣。
太多的官可不好,所以升官必須要謹慎,但是賞賜可以大方起來。畢竟現在要是升了一大批官,那都是以後要給俸祿的。但是賞賜銀錢或者田地等等,就不需要擔心以後朝廷的負擔了。
至於說賞賜白銀、田地等等其實也沒問題,將士們也不會有什麼不滿。他們奮勇殺敵,也可以得到足夠多的賞賜,可以吃香的喝辣的,或者衣食無憂。
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這也都是大明朝現在的一個軍功制度,大家都沒有太多的意見。
對於太子的話,天子似乎是比較滿意,笑著說道,“太子言之有理,還是依循舊制就好。”
小小朱的一些觀點實際上看起來沒有太多新意,沒有什麼建設性的意見。不過這也不錯了,勝在穩妥,這就是一個不錯的品質了。
大刀闊斧的改革有些時候需要大魄力,說不定也可以帶來非常大的幫助。可是一旦改革不力,那麼很有可能也就會帶來巨大的動盪,或者是非常大的弊端。
現在的大明朝在很多的制度上不需要大刀闊斧的改革,穩健比較合適,這也是皇帝、太子應該有的品質,可不能想一出是一出,要不然就不是皇帝有主見,而是皇帝瞎折騰了。
朱允煐想了想,緩緩點頭說道,“太子年歲尚幼,不過到底也冊封多年。此次籌功,曹國公和開國公當先奏報與太子。”
不少文武百官立刻面面相覷,也忍不住有些小聲的交頭接耳,皇帝這一出超出了大家的預料。
小小朱很開心,立刻跪下說道,“兒臣謝父皇隆恩!兒臣當殫精竭慮,不負父皇聖恩!”
常茂也立刻出班跪下,語氣堅決,“臣領旨,臣必輔佐太子殿下。”
李景隆也不甘示弱,這是示好太子的好機會,“臣領旨!”
其實很多人都明白,這件事情還是常茂和李景隆主持,但是名義上當然是以皇太子為主了。所謂的奏報太子,乍一聽還以為最終是由太子拍板,可是這也就是名義上的。
這和當年不一樣,當年洪武皇帝在位的時候,大事小事都是先交給太子批閱,然後再送去給洪武皇帝。當年的太子可不是吉祥物,不是有名無實,很多的事情都是太子批閱了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