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全家讀書(第2/2頁)
章節報錯
“有車當然方便,雖然是走馬觀花,也讓我看到一座座大教堂古色古香;各式各樣的博物館豐富多彩;哥特式的建築物巍然屹立;弗里德里希廣場絢麗多彩;還有新古典主義風格的申克爾劇院;富麗堂皇的宮殿……呀,都是蜚聲世界的現代建築流派,真是美不勝收,經歷了歷史的滄桑,我強烈感受到柏林的古典與現代、浪漫與嚴謹的氛圍。
“最有意思的是這裡的文化氛圍濃郁。邦德告訴我,柏林是座文化名城,是世界重要的文化學術交流場所之一,幾乎全年都有文化節,街頭常常有各種各樣的表演,連柏林愛樂樂團都有可能走向街頭。正說著,前面就傳來了音樂聲,一片不知名的小廣場,上面居然有一支管絃樂隊,演奏的是蕭邦的名曲,我們都變成了觀眾,只可惜我對西洋樂器瞭解太少,不能給你一一介紹。
“最後,我還看了柏林牆,柏林牆遺址紀念公園。還有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畫廊,收穫滿滿,給我很多啟示,因為所有的美都是賞心悅目的。
“中午在柏林吃的飯,還是吃不來西餐,所以我們趕緊回不萊梅,還是在大夫的廚房裡做的晚飯,很簡單的兩菜一湯,也比在外面吃的舒服。他們兩個說,強烈盼望明天晚上能夠吃到八菜一湯。
“晚飯以後,邦德要回自己家去,開車把我送到安德烈夫他們那裡,做手藝的真是辛苦,晚上8點多鐘還在加工服裝,明天晚上我就可以給他們帶菜了。
“好了不說了,晚安。”
第一次,劉蘇悠悠寫了這麼長的郵件,席況看到以後哭笑不得,因為全文就是流水賬,根本就是從什麼資料上抄過來的,一點兒不走心。不過,能夠了解她的生活狀態,還是達到了一些目的。不顧旅途疲勞,他趕緊回了一封郵件,除了訴說自己的相思,介紹了自己的旅途經過,重點介紹了自己的父親。
他說,父親是四川大山裡的人,特別能吃苦,軍事技術過硬,又有管理才幹,走出大山以後,認識了母親,卻一直在軍營裡,一年半載才能見到一次。他懂事以後第一次見到父親,已經是三歲多了。在門口玩耍,被一個陌生的軍人抱起,鬍子拉碴的嘴親吻在他柔嫩的臉頰上,好疼好疼。他嚇得哇哇大哭,媽媽走過來,哄了半天,才告訴他,這是他的父親,要叫爸爸。
到第二年,他又不認識父親了,因為還沒有習慣叫爸爸,父親又匆匆的離開家門。一直到八歲那年,母親隨軍,他跟著到了軍營,才彷彿真正認識了父親。從那時候起,就覺得父親做菜特別好吃,然後看著他燒菜做飯,特別有興趣。以後父親就教他燒菜,而且還是正宗的四川菜。說那些菜當中,最難做的是魚香肉絲,因為需要特殊的佐料。他們臨別的前一天晚上,悠悠做的魚香肉絲香味不太濃烈,只是馬馬虎虎的及格水平。回國以後到他家裡來,佐料都是齊全的,一定給她做最正宗的、最好吃的魚香肉絲,那可是考三級廚師的招牌菜喲。
只是,父親急忙要走,要調到很遠的邊防部隊去,自己又剛剛到家,還沒有來得及和父母說這件大事。準備到過生日那天說,母親雖然隱約知道他到德國的目的,但是不知道他已經成功的結果。到時候告訴父母這個喜訊,他們一定很高興。父親一直想個女兒,當初已經接納了冷非,更會喜歡悠悠的。
最後說道:“你放心好了,你沒有母親,沒有父親,可是隻要有我,你就父母雙全了,他們一定會像疼女兒一樣,疼愛你這個優秀的兒媳婦。”
最後還是那兩個字:“想你,十分。”
老師的批評學生全盤接受,但是改動不大。儘管是流水賬,劉蘇悠悠也隔一天給他一封郵件,大多數報備自己兩天干的事。最值得提起的,就是到弗蘭克家裡去做客的事。嚴格說起來,不是去做客,而是去幫工——當廚師燒菜。
“這兩天,最值得說起的,就是到弗蘭克教授家去做菜。原來都跟他說好的,每週去一次,禮拜天中午給他們家做菜。到了不萊梅,他也給我打過電話,我都推脫了。一方面,都是你在燒菜,我不能把你帶到他家去呀。學生到老師家燒菜沒事兒,我提過一次,你說你也要去,我當時就不想去了。因為別人的教授是教授,我們國家的教授就不是教授了嗎?我們的教授不能當保姆,因為這會降低身份,你不在乎我在乎。
“再說了,我們每天在一起吃飯,基本上都是你當主廚,尤其是晚上那麼多人,你都夠累的了,我也不願意中午跑出去。
“等你走了以後,我就可以去了。因為禮拜天,醫院的醫生大多數放假,晚上來吃飯的也沒有幾個,讓他們自行解決。中午我就到弗蘭克家裡去了。事先就發了電子郵件去,把需要採買的東西一樣一樣寫好,讓他們自己去辦,約定了上午九點鐘我去的,教授開車子來接我。我也不矯情,反正自己去找不到,不是浪費時間嗎。
“到了他家,你知道我最感動的是什麼嗎?不是那三層樓的小洋房,不是那寬闊的小花園,不是他的家裡琳琅滿目的藝術品,而是在客廳裡看見他一家子了。你知道他們在幹什麼嗎?教授在隔壁停車,我先進入大廳,看到的是四口人:教授夫人、三個孩子,都坐在地板上,一個人一本書,看的全神貫注,聽到腳步聲才從地下爬起來,高高興興的迎接我。
“他們是發自內心的歡笑,我是發自內心的佩服。我們國家可不一樣,尤其是在城市裡,大多數人家小區,電視機是最主要的電器,到哪一家幾乎千篇一律,都是全家老小看電視。很少有人看書的,就是在我的師範大學,培養的學生將來都是老師,宿舍裡不是鬥地主,就是看手機,看書的人也不多呀。
“弗蘭克夫人是中學教師,看一本英文小說;大女兒讀大學,看一本哲學書籍;第二個孩子是兒子,在讀中學,看的是他的課本;小女兒還在讀小學,我特意翻看她的書,居然是德文版的《哈利·波特》第一本。寒假期間,也沒有在玩,多好的家庭教育啊。
“聽說我要來,全家就像過節日一樣。連過道里都擺滿了鮮花。
“弗蘭克太太和大女兒給我當下手,兒子站在一邊,手裡還拿著筆記本,看著我做菜,還把步驟記錄下來,說是以後要學著做。
“菜已經全部洗好了,我讓母女兩個切菜,小女兒端盤子,等著我把菜炒好,然後端桌子上去。
“我一邊忙著,一邊兒問小姑娘什麼時候開學。母親和大女兒看我做菜,想跟著學一招,一面回答我的問題。說他們要到3月中才開學,德國的義務教育規定,七歲以後全部要進小學讀書。但是他們小學的教育很輕鬆,只有上午上課,下午就根據自己的愛好挑選興趣班。不但有琴棋書畫等藝術類課程,還包括手工,烹飪等等的學習。所以小姑娘眼睜睜的看著我在灶臺上忙,還說,一定要學會做中國菜,讓我把她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