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五章:全球通訊系統(第1/4頁)
章節報錯
零號太空梭第二次從近地軌道下來,韓元又忙碌了兩天的時間,才將第一顆‘零號衛星’製造出來。
製造出來的零號衛星並不大,大體上方方正正的,但這是沒有安裝收發天線以及太陽能發電板的樣子。
如果這兩組零件一裝上去,送入太空全面展開後就成一隻鳳鳥了。
收發訊號的天線像是高高昂起的頭顱,而太陽能發電板就是翅膀,尾部的小型電磁推進發動機的藍白色尾焰,就像鳥兒的尾巴一樣,能掌握它的方向。
第一顆零號衛星製造完成,經過地面測試後,零號太空梭帶著它進入了高空中,懸停在八十公里左右。
在這個位置,零號衛星將初步完成它的通訊測試。
雖然太陽能板未展開,無法提供電能,但這個問題太空梭可以解決,只需要多負載一個組型變壓器和一組電線就可以了。
事實上,在太空梭上天之前,韓元就已經調整好了這樣一切,並啟動衛星上的通訊部件。
地面上的無線通訊器和衛星上的通訊部件在啟動後就一直都是連通的,哪怕隨著太空梭的攀升,通訊也沒有斷過。
源源不斷的訊號波從地面的訊號塔發射出去,被太空梭底部的衛星接收,然後透過衛星轉移到另外一臺訊號接收終端上。
這是低軌道衛星通訊的優勢,因為距離地面很近, 衛星軌道低,訊號傳播的時延很短。
而通訊時延短, 不僅僅是訊號鏈路的損耗小, 還可以降低對衛星和使用者終端的要求, 採用微型/小型衛星和手持使用者終端作為中繼器使用。
但有優勢也有缺點。
由於低軌衛星的軌道低,每顆衛星所能覆蓋的範圍比較小, 要構成全球系統需要幾十顆衛星。
特別是他這種,使用一百六十公里的超低近地軌道,衛星能覆蓋的範圍就更小了。
這樣一來, 要進行全球性覆蓋的話,需要的衛星數量更多。
韓元計算過了,按照一百六十公里的軌道高度,再加上低軌道衛星的運動速度快, 載波間切換頻繁,要做到全球實時覆蓋通訊的話,最少需要一百四十顆以上的衛星。
除此之外,低軌道衛星的執行,需要較為頻繁的變軌, 需要更強的計算機效能進行支撐。
這個點,韓元準備暫時先將其交給泰山基地中的中央計算機來管理。
他自己研發的整合晶片計算機還做不到統率上百顆衛星並計算軌道調整高度狀態的程式。
當然, 如果軌道攀升的話,需要的衛星數量能減不少。
比如攀升到五百公里的時候,覆蓋全球需要的衛星數量會降低到一百顆左右。
再往上,到一千公里的高空, 需要的數量如果不覆蓋南北極的話, 能降低到五十顆左右。
米國的高通公司和勞拉公司就聯合起來搞了一個名為‘全球星系統’的衛星系統就在這個高度附近。
在不覆蓋南北極通訊的情況下, 使用了四十八顆衛星。
如果再往上,一直爬升到地球同步靜止軌道,那麼理論上來說, 用三顆衛星即可以實現全球覆蓋。
但那個高度實在太高了, 距離地面整整三萬六千公里。
要將衛星發射到那個高度上去,對於目前的他來說,挺難的。
最關鍵的是衛星通訊的控制和通訊延遲,這才是最坑的地方。
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的雙向傳輸時延能達到到秒級, 用於話音業務、遠距離指揮等工作時, 會有非常明顯的中斷。
這種級別的延遲,對於只有一個人的他,透過衛星訊號跳轉來操控其他東西, 是致命的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