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幸運或不幸】(第1/2頁)
章節報錯
在關於李娜“炮轟”的報道之後,記者拿著報紙去問時任網管中心的孫晉芳主任,“李娜說國家隊的機制不好,您怎麼看?”
孫主任說了她的看法後,記者又拿著報紙給李娜看……
李娜儘管心裡很難受,卻終於什麼都不敢再對媒體說了。
……
任何機制都不可能完美無缺,都會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不足或者缺陷。
然而就當時全國的網球水平整體而言,除了彭帥和李娜等運動員披露出來的一些問題外,選材機制其實也是舉國體制中一個有待商榷的問題。
外國並不強調國家隊的概念。
臨到有代表國家出賽的賽事,往往是臨時組隊。
球員從小要麼是由家人進行啟蒙指導,要麼是在規模各異的俱樂部裡進行學習訓練。因此球員的特點往往各有不同。
而在華夏,運動員是從區縣、到市、到省再到國家,一級一級的透過體校進行篩選,各省市的選拔標準也都大同小異,選拔出來的選手往往也缺乏一定的個性和多樣性。
在這樣的機制下,如果把克耶高斯和托米奇這樣的天才運動員擱在華夏,這倆貨不但不可能成為聞名世界的球星,還極有可能淪為社會的渣滓。
訓練更是如此。
就像馬克所說,隊員們在訓練比賽中都不帶腦子,打法都像一個模子出來的一樣。
說到根本,舉國體制下的網球與職業化網球最大的不同,其實還是二者之間利益的偏差。
對於舉國體制而言,其中心思想實際上就是金牌思想。以出成績奪金牌為國爭光為主要目的。
甚至都不論這個金牌的“含金量”如何。
既然參加職業比賽是為了國家榮譽,那麼當個人和國家兩者利益發生衝突時,舉國體制下的運動員就只能、也必須是國家利益至上,從而無條件選擇國家。
2005年第10屆全運會的網球團體預賽,與溫布林頓網球公開賽的時間相撞。
結果李娜、李婷、孫甜甜、鄭潔、晏紫還有彭帥這些已經在世界賽場上打出名堂的金花們,卻都不得已紛紛集體回國,代表各自省隊參賽。
放棄擁有過百年曆史、地位崇高的四大滿貫賽事,而參加一個不具備任何國際影響力的全國性運動會,對於一名職業選手來說,簡直難以想象,簡直是不可思議!
然而這又是舉國體制導致的必然結果。
作為代表國家的團體賽的聯合會杯其實同樣如此。
美國的大小威姐妹可以因為時間衝突,或者只是因為自己不想參賽而缺席,卻沒有人能把她們怎麼樣。
而國家隊的金花們,卻甚至要為此而提前回國,回到各自的省隊進行為期一個多月的集訓……
雅典奧運網球女雙金牌得主李婷2006年接受採訪談及“職業理念”時曾經說過一段很有總結性的話:
“如果要說得通俗一點,就是國外球員都是‘職業’的,而我們是‘專業’的。他們是透過比賽來生存的,而我們是透過訓練來生存的。我們的任務就是訓練和比賽,國家給我們支付這筆費用……”
因此在舉國體制下,單雙打的獎金收入之間巨大的差距也根本就不是問題。
因為有國家財力給你墊著。所以,怎樣能夠拿到金牌,那就怎麼打……
雖然運動員不太可能因為比賽的獎金而暴富,卻也沒有什麼後顧之憂。
除了獎金,“榮譽”倆字兒也是職業網球的關鍵詞。
在四大滿貫奪冠的球員,都可以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冠軍獎盃上。
取得過偉大成就的球員退役後,還有機會進入網球名人堂,得到廣大球迷永久的崇拜,在網球歷史上真正實現不朽。
但這又與舉國體制相悖。
因為舉國體制強調的,是國家榮譽而不是個人成就。
李婷/孫甜甜在奧運會上代表的是中國,金牌也是為中國隊奪得的金牌。
而費德勒目前已經是一個接近四十歲的老人,至今還仍然參加大滿貫比賽。卻只是為了盡力嘗試如何延長職業壽命,讓自己的職業生涯更加輝煌。
在金牌思想、國家榮譽控制下的舉國體制中,在奧運金牌,亞運會金牌甚至是全運會金牌面前,職業網球的諸多規律都會被漠視。
網球專案在1988年迴歸奧運家庭後,國家體育總局網球運動管理中心在2000年就明確提出走職業化道路的方針,只是當時方針的重點,是選擇以女雙為突破口。
仔細想來,這其實就是為了亞運會和奧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