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家戰略來說,網管中心這一決策是非常英明偉大的。

體制內人才濟濟,由此可見一斑。

首先是網管中心真的尋找到了一個精準的突破口。

其次是既立足了國家榮譽,又為網球專案自身的各個管理層級獲得可能的“政績”創造了極大可能。

第三,華夏一些天才小花終於有了可以揮灑汗水,可以獨自上場,可以肆意綻放的職業網球世界舞臺。

第四,無論目前這種職業化多麼畸形,但畢竟在舉國體制和職業化之間找到了一個可以兼顧並互為促進的一個突破口。

而正式這個突破口,把華夏網球的發展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度。而這個高度,也即將為這個特色職業化的進一步深入奠定了基礎。

雖然此前的小花們太缺少職業比賽,無論是技戰術水準還是訓練團隊的管理等等都與國際水平存在著很大差距,需要向國外優秀選手和管理機制學習,但舉國體制在這種現狀下卻體現出了她巨大的優越性,體現出了世界職業選手想都不敢想的強大支援。

只用了兩年時間,只經過了短短兩年的嘗試,華夏網球終於在2004年取得了多個歷史性突破。

李婷、孫甜甜在這一年奪得雅典奧運會女雙冠軍。

孫勝男和中國臺北選手詹詠然配合奪得澳網青少年組女雙冠軍。

鄭潔打進法網女單16強。

李娜在廣州公開賽奪得華夏首個WTA單打冠軍。

到了2006年,華夏職業網球迎來了它的又一個高峰。

鄭潔和晏紫的女雙組合,先後在澳網和溫網的兩項大滿貫中奪得女雙冠軍……

從2002年戰略目標的明確和戰略戰術的制定,到2004年和2006年取得的輝煌戰績,在一定意義上說明了華夏網球試水特色職業化的努力已經收到了有目共睹的成效。

這個成效在國家利益層面,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已經達到了最大化。

然而,事情總是有他的兩面性的。

優秀運動員在國家體制的鼎力支援下,在世界職業賽場取得一定成績後,自身的技戰術水準也得到了極大提高,眼界視野也更加開闊。

而此時國內固有的訓練管理模式,與優秀運動員的成長和需求卻凸顯出了它的缺陷甚至是痼疾。

網球是一項個人化極強的運動。運動員達到一定水準後,需要個性化的教練指導和更為自由的訓練、比賽安排。否則運動員在達到一定的水準後,將很難再進一步成長和發展。而在舉國體制下的網球訓練,因材施教卻是一個遙不可及的方式。

2008年以前,國家網球隊實行的是總教練負責制。一個教練需要照料全隊上下10多名球員的訓練,根本談不上因材施教。

李娜談起2002年釜山亞運會之前突然退役的原因時,就坦言教練並不懂得如何激發自己的能力。甚至教練多年來對她的打擊,讓她很懷疑自己是否有網球天賦,很懷疑自己的能力……

前文提到的和胡娜一起去美國的那個叫餘麗橋的運動員,就是李娜的教練。

從李娜十歲時(1991年)進入湖北省隊,到後來進入國家隊,都是這個於教練帶她。總計帶了她九年。

李娜在她的那本《獨自上場》一書中提到,於教練帶了她九年,九年來幾乎對她未曾有過一句的表揚和肯定,甚至李娜都沒有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

所有的學員,面對的幾乎都是教練家長式的呵斥和恨鐵不成鋼的不斷打擊。

當然,李娜也客觀指出,當時國內從省隊到國家集訓隊的各級教練,幾乎都是這個訓練管理模式。

因為這些教練的師傅們,當初也是以這種方式這麼訓練他們的……

當然這還只是一些訓練管理的方式方法問題。雖然對一個少女(少年)的成長可能會帶來某些心理問題,但還不至於從根本上、從大的方面上影響到訓練成果。

直接影響到訓練成果的,自然是一個教練水平能力以及是否能因材施教。

但這個,無論是在省隊還是國家隊,顯然都是不可能實現的。

李娜在取得一定成績後,管理層向上級申請,為李娜專門請了一個外籍教練擔當李娜的專職教練。

然而,到了隊裡後,這個外籍教練仍然要擔負起整個訓練團隊的訓練任務,仍然對李娜沒有什麼所謂的個別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