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一二章 桓溫把握不住(第1/2頁)
章節報錯
不過杜英只是粗略的掃了一眼王猛這一份厚厚的文書,也不知道是一目十行還是乾脆只是給袁宏做做樣子,表示對遠在長安的王猛的尊重。
接著他便開口,但說的儼然並不是這文書上的事:
“通事館已經派人前去彭城拜見大司馬,算時日應該也已經到了。餘打算和大司馬聯手先滅青州鮮卑。”
“都督所言甚是,鮮卑人有同流合汙之意,我王師上下更應該摒棄前嫌、同仇敵愾。”袁宏含笑說道。
杜英亦然一笑,袁虎這傢伙,不噴人的時候,說話還是很好聽的。
同流合汙和同仇敵愾,分的當真清楚。
不過逞口舌之快顯然不足以解決現在杜英和桓溫之間的相互戒備,甚至還比不上慕容恪和慕容儁。
至少那一對君臣兄弟只是貌合神離,慕容恪表面上還是擁護慕容儁的,而慕容儁也投桃報李,給予了慕容恪很大的自主權,兩人背靠背,各自只需要面對一個方向的敵人就可以了,反倒是現在整個戰場上最輕鬆的。
“大司馬生性多疑,且之前從關中之戰,到雙方在南陽發生齷齪,再到後來的兩淮之戰,幾乎每一次其想要出風頭的時候都要被都督橫壓住,欲求名聲而不可得。
甚至最後被迫無奈提兵進入建康府,勤王的美名沒有得到,反而亂臣賊子的罵名拿到了。”袁宏徐徐說道。
桓溫在名義上自然是勤王英雄的,但是其所作所為,本來就帶著逼宮的意味,尤其是漢末亂世其實結束也沒有太久,永嘉之亂後,胡人那邊的類似鬧劇也有不少,所以在世人的眼中,難免會給桓溫打上“梟雄、曹賊”的標籤。
再加上對桓溫評頭論足的可不只是悠悠之口。
掌控報紙,也就等於掌控著社會基層輿論的關中;掌控著公文聖旨,也就可以在聖旨上陰陽怪氣的皇室;再加上掌控著世家子弟,也就可以在真正掌握權力的江左中高層官吏之中具有極高影響力的王謝各家······
可以說,桓溫看上去是順大勢而進入朝堂,背地裡的名聲卻是在不可遏抑的變臭。
這也讓桓溫對於建康府中那些所謂能夠容納他的盟友,對於北方關中這個從來沒有停止惡語中傷他的“同僚”,自然不可能存在什麼好感。
在朝堂上,他初來乍到,三方勢力還相互制約,所以桓溫沒得選。
但是袁宏現在擔心,在這北方,桓溫會沒有任何牽掛掣肘,說要先打杜英,就可以先打杜英,沒必要在乎龜縮在青州且一樣面對背後慕容垂威脅的慕容儁。
杜英回答:
“餘承諾把琅琊交給他。”
袁宏愣了一下,下意識的想問,此話當真?
但看杜英鄭重的神情,本就不似開玩笑,頓時臉色也肅殺了幾分:
“若是如此的話······大司馬會答應都督的可能很高。”
袁宏出身桓溫幕府,對於桓溫的性情和取捨還是能拿捏住的:
“屆時都督可以放開手腳從濟水發動進攻。”
不過話音未落,袁宏話鋒一轉:
“琅琊為青州屬地,且關乎到都督之前所構築的從渤海經青州再到江左的商貿道路,若是琅琊交給了大司馬,那麼這條商路又應該怎麼辦?
這條商路可是為都督牽繫著北方渤海世家、青州的荀令則,以及還有吳郡世家······為了這三方的支援,得罪大司馬都是可行的,都督何必反其道而為之?”
杜英打量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