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九八章 杜英是能理解顧昌的(第2/2頁)
章節報錯
君不見,當年孫吳時,朝堂上有名有姓的重臣,尤其是文官,哪個不是出身三吳世家?
顧家的顧雍、張家的張昭,可都是位極人臣了的。
所以杜英顯然對於吳郡世家會不會配合關中新政的實施有所疑慮。
唉······顧昌在心中嘆息一聲,荊州那邊是大司馬求著本地世家能夠給予支援,而到了他這裡,變成他求著杜都督能夠垂青。
怎麼世家和世家的差距就那麼大呢?
等不到杜英的聲音,顧昌便咬了咬牙,開口說道:
“吳郡上下,和關中已有往來,對於關中新政之清風,仰慕久矣,思古之王化,無外乎於此。
餘身為建康令,本就有教化百姓、選拔賢能之責,然上任以來,時常感慨亂世之流離,以使無數經典付之一炬,以使無數百姓不得安寧,以使無數欲從聖人之學派、循聖人之學說的年輕俊傑不得其法、不得門入。
而得知都督於關中開設書院,選賢舉能、有教無類,無論使我百姓重沐王化,還是令氐羌蠻夷得學禮儀,都為千古揚名之壯舉,都為於這混沌亂世重開教育之先聲,都為在這崩壞時節重遵禮樂之清音!”
杜英震驚的看著眼前這個侃侃而談的男子,下意識的說道:
“顧兄,你高考語文作文分數不低吧?怎麼排比句用的這麼熟練?”
顧昌:???
杜英也就是和他開個玩笑,沒指望著他能聽懂,當下隨口解釋道:
“如此提振士氣之言,若是放在關中書院的招生考試中,想來也是能拔得頭籌的。”
顧昌:!!!
我一個堂堂建康令、顧家少家主,自幼熟讀經史,又曾掌管地方,去參加一個書院的招生選拔,如果拿不到第一就太丟人了吧?
“顧兄不服氣?”杜英看著瞪大眼睛,不再口若懸河的顧昌,笑道,“那等會兒餘可以給顧兄一份考卷,顧兄去寫一下,想來顧兄也不會仰仗他人之助,獨自完成的。”
顧昌矜持的點了點頭。
雖然杜英的話不中聽,但是至少他開口了。
卑微的顧家少家主可不想自己口若懸河半天,杜英無動於衷,直接送客。
開口了,而且還能說些這般無關緊要的事,那就說明事兒能成!
“所以顧兄剛剛廢話那麼多,想說什麼?”杜英沒好氣的問道,“餘不是來聽顧兄歌功頌德的。”
顧昌也是老臉一紅,若不是有求於你,我何至於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