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七四章 分設學政,議定還都(第1/2頁)
章節報錯
“那各地考試應當如何監管,避免本地書院一家獨大,讓天下士子皆有機會?”有官員終於按捺不住問道。
此時還能站在朝堂上的,自然也都是已經認命了、不打算搞事情的官員。
世家既沒,九品中正制分崩離析,未來他們的子嗣想要躋身朝堂,顯然也要透過這科舉考試,因而既然反抗不了,還不如把事情問清楚,以免到時候措手不及。
“為此,在各郡各州,都設立學政,主管此事。”杜英解釋道,“學政和朝廷的尋常官吏一樣委派、調動和監察,負責本地學子的栽培、貧困學子的照顧提攜以及最後的考試。
並且還應當設立一套避嫌和選拔機制,出身本地書院的官吏不可以擔任本地學政,而也必須對考試內容、選拔方式都爛熟於心,且對朝廷新政頗有見解,能夠評判考生答卷的,方才能成為學政。
箇中細節、篩選原則,臣都已擬定細綱,還請陛下於朝會後過目。”
自有宮人接過來奏章呈上去,不過大家也都知道,小皇帝需要看,但也只是有資格看一看。
杜英補充一句:
“另外謝尚書此次北上關中考察,正是因為臣打算設立專司於朝中百官監察的機構,之前朝中有大司空和御史中丞負責監察事宜,但早就名存實亡。”
大司空就是御史大夫改名的官銜,位列三公,已經是虛銜——當然這個虛虛實實的也說不定,桓溫身為大司馬不也照樣主宰兵權?
不過大司空也好,御史中丞也罷,在這朝堂上,多半都是沾親帶故、同氣連枝,官官相護之下哪裡有什麼監察之舉?是對是錯,還不是大家湊在一起、交換利益之後決定的?
所以這兩個官銜早就已經成為讓官吏養老的地方了。
“因此臣打算在朝中另設都察院,專司督查百官、巡視地方,避免朝中官員勾結貪汙,也避免地方官員魚肉鄉里,同時監督朝中和地方之來往,不可沆瀣一氣。”杜英接著說道,“都察院之職,將會交給謝尚書與秦王府任群,為正副職務。”
以前的御史大夫也好、御史中丞也罷,手底下的官吏三三兩兩不成系統,流動性也比較高,多半是無處安放的官吏先來蹲兩年、給大家找找茬。
現在設立都察院,就等於設立一個與尚書省並肩的機構,起到監督朝堂和地方的作用。
杜英入朝之後,殺的人不少,但是還沒有對朝堂制度動手,空出來的位置就先空著。
不過大家心裡也清楚,杜英之前在關中都督府就精兵簡政,設立六曹,就把整個關中運轉起來,而放在朝堂上,六曹也只是尚書省的一部分。想來未來尚書省肯定要拆分成類似的六部分。
而沒想到在拆分朝堂之前,杜英倒是先虛空設立了一個機構。
當然,這也不可能有人反對。
這幾天都已經見慣了人頭滾滾,這位秦王殺了那麼多人,要是在朝堂上毫無動作,那才奇怪呢。
一想到主持這都察院的是謝安,大家心裡也稍稍鬆了一口氣,至少謝安石和大家同朝共事那麼長時間,還是好說話的。
在座的列位,誰手裡乾乾淨淨?只期望秦王和謝安石都願意向前看,不會揪著過去不放。
當諸多臣子們心中惴惴的時候,杜英接著說道:
“科舉推行、朝制改革,也足以向天下表明煥然一新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