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十四年十月廿五。

秋將去,冬欲來。

洛陽的街道上已經鼓盪起陣陣寒風。

不過站在大司馬門上向北眺望,杜英的心裡依舊是熱血澎湃。

清晨的曙光照亮街道,沐浴在陽光下的他,一身蟒袍,腰懸佩劍,目視前方。

車駕已經在大司馬門下等候,前面是小皇帝的車駕,後面是秦王車駕。

隨著鼓聲隆隆響起,陸陸續續開始有百姓上街觀禮。

“請秦王移駕。”

禮曹官員們已經在等候。

杜英上車,車隊向南行上銅駝街,杜英坐在車上,只在車頂有華蓋,這樣百姓都能一睹天顏。

“陛下萬歲萬萬歲!”

“秦王萬歲萬萬歲!”

這時候喊得口號當然不可能讓百姓再自由發揮了,都是提前安排好的,也要給小皇帝幾分面子。

只不過第一次在洛陽享受到這樣的待遇,卻是在禪讓的時候,只怕小皇帝對這面子也是“不要也罷”。

路邊的屋舍相比於杜英上一次穿過銅駝街,又有了不少變化,路邊的百姓仍然難免面有菜色,但是多少泛上了些紅潤,而且更重要的是,天氣轉冷,他們身上的衣衫卻已經不再單薄。

整個生活質量的扭轉和提升自然還是需要漫長時間的,不過杜英很欣慰至少自己沒一次看到,都發生了一些變化。

而實際上具體的民生髮展、城市建設方向,都是王猛在把持,將洛陽打造成又一個戰後重建的模板,杜英現在基本上就只是點點頭、搖搖頭。

師兄的確是經世濟民的大才,這方面不需要杜英過多操心。

兩人的分工也逐漸明確,杜英負責大戰略方向的敲定,而王猛負責落地實施。

車隊穿過洛陽城門,天壇就設立在了洛水岸邊。

越來越多的百姓,蝟集於此。

不過王師早就已經列陣在天壇外,祭天之後,王猛還和禮部商議,增加了一個閱兵儀式。

杜英校閱三軍,向上天證明軍隊的強大足以保證皇位的穩固、天下的安寧。

至於其真實目的,自然也是展現軍隊的雄風,震懾宵小之輩。

此時輕騎在兩翼徐徐行進,甲騎緊貼在車隊前後,一排排步卒也按照職務分工不同,分開列陣。

天壇下,甲士排開,騰出中間的道路。

馬車緩緩停住,甲士手中的長矛齊齊頓地、人皆垂頭:

“參見吾皇!”

小皇帝正要下車,被這陣仗嚇了一個踉蹌,差點兒踩空,旋即臉色複雜的看著森然的甲士。

他們參見的雖然是自己,可是真正效忠的是身後的秦王。

森嚴的刀光劍影,讓小皇帝背後發涼,在內侍的攙扶下戰戰兢兢的向前走去。

等他拾階而上的時候,杜英也下車。

“參見秦王!”

又是一聲整齊劃一的千萬人齊聲呼喝。

聲震洛水。

杜英並不需要別人的攙扶,虎步龍行,直上天壇。

祭天的文書已經擺好,小皇帝看著臺下奔湧的洛水,有些茫然。

這洛水,曾經是發誓言的好去處,人們指著洛水發誓,讓山川見證自己的誓言,若是違背那麼就是觸犯了神明。

但是有那麼一天,有人在洛水邊發了誓並且違背了,人們都暗中嘲笑是指著洛水放了一個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