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零一二章 郡縣制,不封王(第1/2頁)
章節報錯
王猛對於新設一個部門並沒有意見。
本來朝堂上從三公九卿再加一個尚書省直接變成了全靠一個尚書省拆分的六部來支撐,就顯得有點兒顧不周全。
多增一個部門,既是對權力的分潤和制衡,也能夠分擔單一部門的壓力。
重新在牆上做出了調整,杜英滿意的拍了拍手,接著伸手指了指另一側的屏風:
“現在還剩下這個問題。”
王猛定睛看去,屏風上掛著一面被塗塗改改的輿圖,登時會意:
“州郡設定?”
“不錯,之前所設立的那些僑郡,現在統統都可以撤銷了。”杜英緩緩說道,“僑郡官吏,可以遴選有才之人,就近安頓,從而把調集南下的官吏重新調回來,又或者雙方對調。”
“看其本願,並且加上對其治理地方的成果,結合判斷吧。”王猛回答,“交由吏部負責此事。”
之前關中王師南下,隨行的還有大量從北方州郡抽調過去的官吏,他們多半都已經在本地推行過新政,因此南下之後也成為新政推動的主要力量。
但是北方和南方的風土人情畢竟不一樣,也不是所有的官員都能夠在此如魚得水,那些因為過激的行動而引起本地百姓不滿的,也需要適時地調換。
另外,一味地從北方抽調官員,北地空虛也不是好事,現在該回來的都可以回來了,當然南方官吏也可以北上學習歷練。
“藉著此次科舉的機會,朝廷還能再選拔上來一批人才,所以北方的州郡也可以進行調整。”杜英接著說道,“之前合併的州郡,該拆開的還是要拆開。”
杜英能夠源源不斷的從北方州郡之中擠出來人,說到底就是因為北方之前是天下人口稠密之處,郡縣劃分頗為細密,恨不得南方一個縣的地盤在北方就是一個郡。
但是多年的戰亂,讓這一個郡的人口可能都不過數百戶,再加上慕容儁起兵十萬南下,更是給整個北方人口帶來了最後沉重一擊,讓很多郡縣就只剩下孤零零一座城還有點兒人。
為此專門設立一套領導班子顯然過於浪費,所以不少臨近郡縣直接合並,如此就能騰出來一大批人手,配合上書院遴選的書生,新老搭配,讓大軍所到之處,立刻能快速接管民政、恢復農耕生產。
但現在,不少流民開始遷移還鄉,再加上沒有戰亂,人口註定會回升,再保持這樣的大行政區劃已經不合理。
“早了些吧。”王猛提出質疑。
人口回升的過程少說也要十年、二十年。
“是重新調整,不是恢復如初。”杜英解釋,“之前的太細密了,的確已經不符合實際,而且細碎的郡縣,容易成為世家重新滋生的土壤。
但是現在的又太寬泛了,甚至很多郡縣之間的邊界和上下級管理關係都已經模糊,同一個縣的事,有時候兩個郡都來稟報,又有時候因為遲遲得不到回應所以本縣親自來報,結果發現上級郡府根本沒有彙報這件事。
長此以往,不利於管理。
所以應當依照人口分佈、山川地形,重新劃分郡縣,比以前的大一些,但是要比現在的細緻。
藉此機會也正好可以推動各地的土地堪輿、礦產找尋、工商規劃、興修水利以及城池修繕等等諸多工程。”
想要發展工商業,少不得礦業的支撐。
想要發展農業,又少不得水利的支撐。
杜英補充道:
“朝廷未來短期內的發展還是要著重於這些地方上的小工程,積少成多,一方面是亂世剛剛結束,不適合大興土木,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畢竟還要持續蠶食、開發西域和嶺南等地。
這些都需要朝廷做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準備,否則萬一風潮倒卷,很可能得不償失。”